微信扫一扫
人间味是食知味,人间事终究是调鼎鼐、烹小鲜。时代在鼎鼐中更迭,既是日常盛宴,亦是冷暖人间。毕竟,中国人的道理,都在吃里头了。
万年文化小黄山,千年剡溪唐诗路,百年越剧诞生地,“两圣一祖”归隐处,深厚的历史文脉下,还孕育出了琳琅满目的美食,可谓人间风味,人间值得!
老少皆宜的诱人滋味
小笼包,早已不是陌生的小吃。而分布在全国各地大街小巷中的杭州小笼包,店主几乎都来自嵊州,就因为“嵊”是生僻字,怕消费者记不住,才借用了“杭州”的名号。
嵊州小笼包分为发面与不发面两种,前者是南方常见的做法,而后者褶皱清晰,皮薄得透明到隐约可以看见馅儿的颜色,用筷子夹起来不破不散,盛满了汤汁,所以在吃法上也格外需讲究些,要先轻咬一口,再用嘴吹一下,估摸着热气散的差不多时则蘸起拌了辣椒糊的醋入口,轻咀慢嚼起来。不然被刚出笼的小笼包烫到灵魂出窍就食不知味了。
银盘细丝的鲜味之旅
在各类简餐大行其道时,嵊州榨面是嵊州人深夜常备的食物。
把握好火候,保证一盘银丝不生硬,不软烂。银丝细面撒上春季晾晒的笋干,配一个软嫩的鸡蛋,再抹上一小勺猪油,低热量,且饱腹。除此之外,榨面因由籼米经过蒸煮、压榨、日晒而成,易消化,可是产妇的主食,也是嵊州招待上门女婿或宾客的风俗。
唤醒清晨的绵软
不断拉伸的面团摊在铁盘上,撒上些葱花点缀,在边边角角涂上酱料,再包裹上一根油条,酥软搭配相宜。吃“大饼油条”,怎能不叫上一碗咸豆浆?就着豆浆食用或是将油条直接泡在豆浆里。这豆花下的焦香味,才能体会到江南早晨的味道。
因名字而起的美丽误会
嵊州的炒年糕又叫“炒麻糍”,但超出常人对“炒”的理解之上,嵊州人的这道“炒年糕”却是带汤的,伴着豆腐、肉丝、韭菜、鸡蛋丝、大蒜等丰富的料,将普通的食材搭配出层次不同的口感,既果腹又能口齿余香。
当这道美食走出故乡,为了不让人有更多的误会,它在异乡又被叫做“豆腐年糕”,在大火猛炒中成了人们的心头好。
街巷里的酥脆碰撞
宋《岁时广记》引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从宋到明清,吃春饼之风日盛。而如今在嵊州的大街小巷都有着春饼的身影。
嵊州春饼的面皮是脆而薄,薄薄的面皮包裹着南瓜丝的油墩果或臭香臭香的臭豆腐,一口咬下去可以感受食材的层次与细腻,也因为油墩果和臭豆腐都是块状物,不用担心吃起来时馅料被带出,别有些江南的秀气。
比春饼相似,但个头儿更大的叫麦镬。在大口锅子里必须先用一小勺猪油赋予灵魂,再均匀铺上蛋液,撒上葱花与虾皮,虽是最简单的食材,却激发出食材本味。
麦镬
春饼
大碗汤中的白蝴蝶
嵊州的手工汤包并非灌汤包,而是皮薄如纸,附上一点点的肉馅。
一碗几十颗的汤包,在大碗的汤水中如蝶轻盈的飘飞着,一勺一勺顺着汤汁,伴着酱油和葱花的香气滑入口中,赋予食客意犹未尽的体验。
大米的华丽转身
年糕、印糕、糍糕,糕是嵊州人一年都离不开的食物。大米和糯米按比例调配碾磨,调味,筛粉、倒模、蒸熟,一步步工序时代更迭,糍糕的馅料也不断丰富馅料,变换着口味,豆沙馅、桂花馅、香榧馅……三界“大糕”二寸见方,五分厚,糯米粉蒸制而成,咀嚼之中,唇齿夹香,松软而不是弹性……总有一款是符合你的口味。甚至有时候点份不带馅料的,你也能细腻地品尝出大米的华丽转身。
三界大糕
后山糍糕
平底锅上的味觉传奇
一个个饺子秩序井然地在烤盘上排队,至饺子煎至金黄,约莫着快熟了时候,下一大碗鸡蛋液将饺子的边边角角都包裹起来,既多了份鸡蛋的香气,也吸纳些多余的食用油,让酥脆与香嫩搭配的恰到好处。
聚集的时光之味
岁末的团圆饭是一年中极为特殊的一餐饭。圆桌上的鸡汁羹是将炖了好些时候的鸡汤倒入配着榨面、青菜、豆腐、鸡杂、小块年糕和番薯粉调制的糊状物中,这份包裹万物的美食年年出场,如时光未被惊扰,岁月还能重来。
大口啃食的肆意洒脱
独特的秘制风味,在漫长的炖制下渗入羊肉中。耐心地将骨头的角角落落都啃干净,温和的肉质给予滑嫩的口感,尤其是被开好口的棒骨,“吸溜”一下,极致的鲜味,展现出在时代大步向前的发展下,山川不改,我亦有自己的节奏。
食物,无法脱离脚下的土地,过往的岁月与记忆,风物与风情,共同聚成一个名字,我们称之为味道。
-嵊州美食地图-
来源:嵊州商旅
嵊州生活网友情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标注作者及出处有误、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