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媒体聚焦丨《浙江日报》关注报道嵊州:城市向上,让技术人才走到聚光灯下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民生热点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媒体聚焦丨《浙江日报》关注报道嵊州:城市向上,让技术人才走到聚光灯下

转载 张金兰2025/08/19 09:32:5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越乡先锋 作者: 4771 阅读 0 评论 52 点赞

8月18日,《浙江日报》刊发《嵊州:城市向上,让技术人才走到聚光灯下》文章,报道嵊州市人才工作相关经验做法。



正文如下

人才资源是县域经济实现弯道超车、“蝶变”升级的关键要素。环顾当下,绍兴嵊州,这座兼具烟火气与产业锐气的城市,正以“人才强基、产业跃升”为主线,将技术人才培育与发展推向高位。通过产教融合筑牢产业升级的人才基石,以技能普惠点燃逐梦共富的新引擎,嵊州正勾勒出一幅传统与新兴产业交相辉映的活力图景,为城市向上突破夯实坚固的底座。


产教融合

锻造产业升级“人才链”


产业的根基在人才,发展的胜势靠人才。面对500余家厨电企业的5万从业者中超半数为技能人才的格局,嵊州以人才战略重构产业基因,充分发挥校地、校企合作平台,构建起“前端订单培养、中端技术赋能、末端梯队建设”的全链条人才培育体系,将技能人才密度加速转化为产业创新浓度,驱动厨电产业蝶变转型、逆势增长。

在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实训中心,希多电机有限公司的工程师正在指导学生操作自动化绕线机。作为一家厨电行业配套件生产企业,希多电机与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常年合作开办“希多班”。这里的设备与企业生产线同步升级。

“每个订单班约40人,我们全程参与课程设置,学生可以在毕业实习期直接进车间轮岗,‘企业—个人’双向选择后留用率稳定在50%左右。毕业时,学生手里握着的不仅是毕业证,也是通往产业一线的通行证。”该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这种“招生即招工”的模式,将企业真实生产场景转化为教学项目,直接帮企业省去了约半年的岗前培训成本,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人才蓄水池”。据统计,截至目前,嵊州市有10余家厨电企业与杭州、宁波、绍兴等地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合作,累计“订单式”培养学生500余人。

随着厨电产业在“智造”与“质造”的双轨上齐头并进,嵊州市针对本土产业工人的转型升级需求,早已前瞻布局。自2019年,嵊州就携手浙江工业大学,围绕厨电产业合作共建了当地首家校地合作研究院。该研究院紧密贴合“后厨房时代”的发展趋势,不仅集中力量攻克了降低噪音、油烟净化等关键技术难题,还肩负起培育数字化转型新工人的重任。截至目前,研究院已助力嵊州厨电企业成功引进20余名高层次人才,并累计培训企业产业工人超过4000人次,平均每年培训人数突破1200人。

以才促产的创新故事,不囿于厨电产业。近年来,嵊州市依托校地、校企合作平台,通过精准化培育人才、常态化服务企业、协同化技术攻关,打造“平台+人才+产业”三维协同发展体系,在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业态培育的双重赛道上,让技术人才发挥出重要作用,奏响产才共振的时代强音。


提技增富

激活技能型社会“增长点”


当人口红利渐退,如何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嵊州的答案是:打造技能型社会新形态,培育新时代“富乐工匠”队伍。

以技能型社会建设试点打造为契机,嵊州摒弃“大而集中”的培训模式,将技能培训资源深度“下沉”至基层末梢,按照“就近设点,按需响应”原则,科学盘活乡镇(街道)文化礼堂、党群服务中心、共富工坊、企业车间等空间资源,精心布局81个培训点位,实现15个乡镇(街道)全覆盖。

“每一个点位都可以成为人才技能补给站,都可以推动实现共富的精准滴灌。”正如嵊州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这套分布式网络,有效破解了技能培训‘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让群众技能习得触手可及。”

当8万从业者撑起百亿嵊州小吃产业,技能普惠成为共富关键变量。以这一特色富民产业为突破口,嵊州创新“需求触发开班”机制,任一培训点位报名满50人,即启动开班流程,由人社部门统筹调度师资,实现“订单式派送、精准化教学”。今年首期,近50个点位同时开课,形成“天天有班次、区域无盲点”的技能培训供给新格局。

不仅如此,为了提升技能培训的颗粒度,嵊州分层施教、细化赛道:面向大众基础技能提升,开设小吃“普及班”与“提升班”,让学员“家门口”受训,考核合格即获颁“小笼包专项职业能力证书”,为就业创业增添“硬核”资质;另一方面,瞄准青年与产业升级,定制电商直播、经营管理等课程,赋能“老味道”拥抱“新市场”。

同时,嵊州市精心策划了“寻味嵊州 匠心共富”小笼包技能比武大赛系列活动,创新“以赛促学、以赛提技”,以培训点位为基础单元,层层选拔组建乡镇代表队,举办“技能大比武”,设置丰厚奖励,点燃学员“比学赶超”热情。截至今年7月底,累计吸引近6500人申报培训,完成71班次授课,6000人次已顺利结业。

技能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就业增收和产业升级上。为此,嵊州建立“精准摸排—点对点推送—多轮岗位推荐”机制,联动人力资源产业园、零工市场,确保学员至少获得3次岗位推荐机会,并且配套技能提升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力促“结业即就业、技能变收益”,打通“培训—就业—增收—升级”全链条。如今,嵊州“小笼包”里蒸腾出的,正是技能型社会新生态的蓬勃热气与无限可能。

从厨电产业的创新突围,到小吃产业的技能赋能,嵊州摒弃了“等风来”的被动,展现出“迎风立”的主动,它将技术人才从幕后推至聚光灯下,让一技之长成为个人出彩的通行证、产业跃升的催化剂、城市向上的顶梁柱。这份对人才价值的深度挖掘与系统赋能,不仅为当地传统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富民产业插上了腾飞之翼,而且在更深层次上,探索着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跃迁的县域路径,提供了技能型社会的生动样板。



来源:浙江日报、越乡先锋

嵊州生活网友情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标注作者及出处有误、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

223.png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