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当百年越韵邂逅全民应援之热潮,戏台雕梁画栋间映照璀璨星海。嵊州,在这片孕育了越剧的土地上,正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 “村越” 狂欢。无论是银发戏迷、青春学子,还是潮流达人,都能在这里感受到对越剧的赤热深情。
“越嵊州 越有戏”第三届乡村越剧联赛(嵊州村越)在万众期待中火热开锣。比赛现场,各支战队的应援方阵各展其能,各呈异彩。金庭战队的助威阵势浩大,随着鼓点节奏指挥员热情指挥,“金庭!金庭!”的呐喊声此起彼伏。崇仁战队的创意应援则别出心裁,啦啦队领队将旗帜顶于额头,奇思妙想引得全场观众拍案叫绝。
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助威方式,不仅展现了越剧发源地百姓对戏曲的深厚情感,更让这场乡村联赛充斥着独特的魅力与活力。台上演员唱得投入,台下观众喝得尽兴,共同谱写出一曲动人的越剧交响。这不禁令人思索:“村越”缘何有如此魅力?
一、越剧的根在这里
素有“中国第二大剧种”之称的越剧,诞生于嵊州的田间地头,从“落地唱书”的“草根”艺术形式一路走来,于百年时光中精心雕琢,在嵊州积累了深厚的民间基础。
东王村香火堂前戏台传来“的笃声”,施家岙村的越剧博物馆、八台门记录着往昔越剧人的生活印记,崇仁古镇的百年古戏台,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嵊州处处记录着越剧的发展历程,人人都能哼唱几句越剧经典曲调。
二、守正创新,村越焕彩
越剧的鲜活发展离不开传承,也离不开积极创新,与时代融合。实则自越剧诞生以来,便不断自我超越。1946年,袁雪芬主演由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越剧《祥林嫂》,首将鲁迅作品搬上戏曲舞台。次年,她发起“越剧十姐妹”义演,演出剧目《山河恋》。
不设门槛、全民参与,如期而至的“嵊州村越”,为广大越剧戏迷“量身定制”了大舞台。越剧爱好者从随口唱唱自娱自乐,到站于聚光灯下展现风采;从门前的古戏台、文化礼堂,到镜头前的现场直播,更有机会与越剧名家“面对面”互动、学艺。“嵊州村越”成为了老少咸宜的越剧盛会,获得八方越迷的热烈追捧,这也真正诠释了“戏曲源于民间”之真谛,让传统艺术在薪火相传中焕发新生,既保留了乡土的原汁原味,又注入了时代的活力,成为全民认可的戏曲文化符号。
三、越剧,未来可期
唯美典雅,清丽婉转。越剧从诞生起至今日不过百年之余。前路漫漫,越剧还有远途待行。
坚守“四功五法”,舞台荧幕齐绽放。比如《核桃树之恋》获“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多项大奖。越剧电影《汉文皇后》荣获香港紫荆花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最佳戏曲电影、最佳女主角提名奖。这一系列荣誉,既彰显了嵊州越剧人传承“唱念做打”传统技艺之深厚功底,更展现了他们在艺术创新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为传统戏曲的当代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校地携手育新蕊,越剧薪火永相传。浙江音乐学院与嵊州市人民政府举行签约仪式,合作共建浙江音乐学院越剧学院,携手打造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越剧艺术全领域人才培养高地。嵊州通过师徒结对、开展专业培训等方式,形成了“编、导、音、舞、美”的人才梯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越剧传承人。
文旅融合谱新篇,越韵流芳耀九州。以越剧文化为核心,推出像“村越”这样的更多创新活动,研发“越剧”主题旅游线路,串联越剧诞生地、越剧博物馆等文化地标;精心研发越剧脸谱丝巾、冰箱贴等系列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创新开发"越剧+研学游"特色项目,通过戏服体验、唱腔教学等互动环节,让游客深度感受越剧魅力,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良性互动,更推动越剧文化从舞台走向生活,形成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新范式。
百年越韵,今朝更浓!在嵊州这片热土上,越剧必将以崭新的姿态续写时代之华彩乐章。
来源:文旅嵊州
嵊州生活网友情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标注作者及出处有误、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