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嵊州偏僻山村来了一群创业的年轻人……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民生热点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嵊州偏僻山村来了一群创业的年轻人……

转载 张金兰2025/06/17 08:30:1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 4573 阅读 0 评论 54 点赞

image.png

在西白山脉的苍翠褶皱间,一座古村正被青春的热力唤醒,沉睡的老宅在解构主义设计中萌发生机,非遗技艺潮流语言在此悄然碰撞——这里没有旁观者,只有一群躬身入局的青年。从星宿小屋的玻璃幕墙,到乡村书院的线装典籍;从窑炉中升腾的面包麦香,到竹筒里摇晃的创意茶饮,小昆的每寸土地都在诉说:乡村振兴的密码,正孕育在这些年轻人的指尖。


徐骆薇

星宿·小昆运营师兼村党总支副书记

image.png

村里来了年轻的乡村运营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徐骆薇带领运营团队深入乡村建设,同时兼任小昆村党总支副书记,从早期的规划到建设,到后期的整村运营,盘清村庄闲置资源,入户需求调研,共议村事、共谋发展。通过市场化运作,与村集体合作成立了强村公司,整合村内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盘活闲置农房,将45处闲置农房改造成具有特色的星宿主题民宿,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住宿体验;通过品牌化运营,提炼村庄IP标签,创立了“星宿·小昆”IP及“小昆阿婆”村域品牌,按照五大行星理念划分核心区星宿宿集区,构建“旅游+”共富未来星宿村。

这一独特的品牌定位,让小昆村在众多乡村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利用新媒体力量,矩阵式宣发,通过活动造势、网络营销、共富工坊等形式不断提升小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小昆村游客量现已超8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从20万元跃升至100万元以上,农文旅融合成为乡村发展引擎。


image.png





丁薇薇

小昆非遗馆主理人

image.png

“90后”丁薇薇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在北京从事影视行业。多年的编剧从业经历让她对中国传统文化愈发感兴趣,平日里也持续关注着一些古老的非遗项目。

2022年年底,她回到浙江,机缘巧合下结识了在小昆村奋斗的年轻人们,一时间被他们昂扬的斗志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所感染,亦想为乡村振兴尽一份绵薄之力,也由此与小昆非遗馆结缘。今年年初,小昆非遗馆正式开业,仅“五一”小长假就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她也正致力于将小昆和非遗文化相结合,以创新视角构建非遗叙事新范式,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年轻态的生命活力。



image.png





陈益锋

天玑书院主理人

image.png

“80后”陈益锋是一位集研学导师、藏书家、文房雅玩藏家、文创设计师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乡村“文创客”。2024年10月,陈益锋返乡,投身乡村文旅,打造“天玑书院”文化空间,时年九十三岁的原浙江省文化厅厅长钱法成先生欣然为书院题写匾额。

书院目前拥有1万多册藏书,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等各领域,兼有明清线装古籍及大量名家签名本,也出售书籍、文创产品、伴手礼,提供茶饮、茶点,并开展乡村阅读、研学讲座、文艺沙龙、公司团建等活动,是一处休闲放松的理想空间。作为村里的“文化客厅”,陈益锋以“书院+”模式撬动研学、文创、农旅三大产业,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香饽饽”。2024年,小昆村集体收入达112万元,陈益锋的藏书楼作为文化地标之一,对此起到了间接推动作用。



马肖军

亦咖亦酒和窑烤面包主理人

image.png

面包师马肖军让废弃十年的香榧厂飘起麦香。其研发的“古窑三重奏”系列:72小时低温发酵的鲁邦种欧包、融入香榧果的限定款、用山泉水和面的法棍,成为美食博主争相打卡的明星产品。改造后的厂房保留原有木梁结构,增设200㎡星空露营平台,开发出“日出烘焙体验”“柴窑披萨DIY”等特色活动。开业半年,店铺客流量已超15万人次,共举办14场自然教育课程,与上海、杭州等地的15家研学机构建立合作,带动周边农户销售土鸡蛋、野蜂蜜等农产品1.3吨,以实际行动践行“兴村共富”。



阿敏

星宿山逸民宿x见素餐厅x抱朴咖啡

x忘忧酒馆主理人

image.png

阿敏,前服装设计师,现空间主理人(星宿山逸民宿,见素餐厅,抱朴咖啡,忘忧酒馆),一个用布料裁剪过梦想,如今以咖啡香与烟火气编织生活的跨界造梦者。  

image.png

设计师阿敏的山居美学实验,让老宅新生为现象级旅居空间。她将服装设计中的解构主义运用于民宿改造:在夯土墙嵌入落地玻璃形成“时空切片”,用废弃纺机零件制作艺术装置,把传统灶台改造成咖啡吧。主打的“山逸十二时辰”体验套餐,包含晨起采茶制香、午间田野餐桌、暮时蓝染手作等特色项目,节假日需提前两个月预订。其运营的抱朴咖啡研发的“山雾冷萃”采用云雾茶与咖啡拼配,单日最高出杯量达436杯。






image.png

如今的小昆村,招商画卷添了新彩:从创业初期的13亿元文旅产业贷款支持、房屋改造与租金补贴,到运营中期的免费住宿与创业补助,政策扶持层层递进。在这片希望的山坡上,团嵊州市委每年牵线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名校的乡村振兴博士团驻村把脉,围绕自然保育、人文传承与空间治理,用测绘笔勾画未来,为“星宿小昆”的IP深化、民宿数字化升级和“自然+非遗”体系注入学术智慧。





这群平均年龄33岁的运营师、主理人、管家们,以博士团的蓝图和巧思,将书院化作智库,民宿变为画布,市集搭成舞台,精心串联起文旅、农创、康养的共富金链。从数字营销工坊到跨界研学课堂,青春基因与乡土血脉的融合正催生出无限可能。团嵊州市委时刻关注着这一片亟待成长的土地,从四面八方摘取适合这片土地的营养,引学子归巢,带名师考察,携方案落地。现在,这些特色项目如同散落山野的星星,在青年引领的“运营驱动+文化赋能”轨道上渐成璀璨星系——这场关于乡村的青年叙事,每一页都写着未完待续。


来源:爱嵊州

嵊州生活网友情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标注作者及出处有误、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

223.png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