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中国审判》|用“司法民情日记”答好“民生考卷”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嵊州焦点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中国审判》|用“司法民情日记”答好“民生考卷”

转载 张金兰2025/01/21 09:00:1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嵊州市人民法院 作者: 6143 阅读 0 评论 46 点赞

近日,《中国审判》2025年第1期“文化”栏目刊发嵊州法院应晓东撰写的《用“司法民情日记”答好“民生考卷”》一文。

用“司法民情日记”答好“民生考卷”

文︱应晓东


翻开一本本发黄的日记本,往事如电影般一幕幕浮现。人潮涌动,像见到久别的亲人一样围在我们周围,表达着各自的诉求……我们一边认真倾听,一边将他们反映的情况详细记录在日记本上,以便日后逐个解决。


20世纪末,浙江省嵊州市原雅璜乡诞生了享誉全国的“民情日记”,记录下为民办实事的点点滴滴,畅通了一条知民情、体民意、解民忧的通道,为基层社会治理创设了示范路径,传承发展至今。


身处发源地的人民法院,我们也从那时起书写了一本本“司法民情日记”。近30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我从风华正茂的青年走到了两鬓染霜的中年,“司法民情日记”逐渐从手写记录转变为线上的民情数据,那句“民情日记,记的是民情,解的是民意,得的是民心”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意识到,我身上肩负的不仅仅是传承和发展,更是沉甸甸的使命和执着的追求。


还记得1994年,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我,进入嵊州市人民法院工作,被分配到最偏远的长乐人民法庭。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庭里最好的交通工具是一辆老旧摩托车,发动起来声音极响,能载着我们抵达每一个山村。


那时的我跟着老庭长出门办案,无论走到哪儿,我们都会带着一个小本子,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走访过程中了解到的民情民意。后来,法庭添置了一辆吉普车,每月14日成为固定的集中接待日,地点在距离法庭较远的贵门乡。每一次,吉普车一进入乡政府大院,乡亲们便纷纷围上来。这就是开头我提到的那个场景。


走下去,听民声,记民意,这项传统我们一直持续到现在。


2018年年初,我调岗至甘霖人民法庭工作,来到了“民情日记”发源地的人民法庭。在这里,除了我们主动走访,法院获得民情信息又添了更多的“触角”—一群有较高威望和较大影响力的村干部,他们作为“司法民情观察员”,在得知纠纷苗头或群众需求后,能第一时间告知法院,积极寻求解决路径,加强了人民法院与广大群众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石璜镇雅璜村地处山区,村民大多以种植茶叶、香榧及毛竹为生。一天中午,“司法民情观察员”裘金德来电反映,斯某和裘某为6株香榧树吵得不可开交。原来,斯某和裘某是同村村民,在山坡上各有一块地相邻。斯某认为裘某的香榧树种过了界,占了他的茶园,要求村里帮忙解决;裘某认为山上没有划线,自己并未越界,且多年来斯某从未跟他提起,现在香榧挂果了,斯某想坐享其成。


事情虽然不大,但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我思考良久,眼角瞥见了桌边的“司法民情日记”,一起先前办理过的类似纠纷在我脑海中闪过,随即一个主意涌上心头,我立刻拨通了裘金德的电话:“老裘,你让双方当事人去山坡上,到两块地相邻的地方看看有没有界石;如果没有,挖下去一点再看看,可能会找到答案。”


次日,我接到了裘金德的回电,经过挖掘,他们发现确实有一块界石被土掩埋了,在明确界线后可以判定3株香榧树越界,最终本次纠纷圆满化解,香榧树归斯某,斯某补偿裘某900元。


正是因为裘金德的及时反馈,我们才能相互配合,迅速将这把“火”熄灭在苗头。


始于此,但不止于此。有了成功先例,如今,嵊州法院将“司法民情观察员”选任范围扩大至代表委员、行业协会、机关单位等领域,延伸触角至镇街村社、大街小巷,让“司法民情观察员”在社情民意收集、群众意见反馈、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发挥作用,助力民生问题顺利解决。


“司法民情日记”,“记”的是社情民意。随着时代变迁,“司法民情日记”的服务内容和表现形式在不断延伸升级,但其中蕴含的服务人民群众、密切干群关系、锤炼干部作风的核心要义却从未改变。


数字时代,“司法民情日记”不再拘泥于纸质形式,拥有更多鲜活多样的载体,“司法公正在线”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一份随案送达的“司法公正在线”应用告知书、一个专属的“案件码”,案件当事人拿出手机扫码便能一键进入平台,实时查看案件审理进展,在线填写反馈意见,对案件办理进行评价。


前段时间,我注意到“司法公正在线”平台有一条反馈留言:“法官,我哥已经不止一次到法院起诉我,我不接受调解。”


这是一起涉及宅基地返还的纠纷。为了解更多案件情况,第二天,我便带着人民调解员屠益江前往村里进行实地勘查。1993年,哥哥高甲和弟弟高乙在父母主持下互换了宅基地,后来弟弟在调换过来的宅基地上建了楼房。因哥哥常年在外,弟弟又在哥哥的宅基地上建起了家庭工厂并进行出租,且早在2008年,两兄弟就因民间借贷纠纷闹得很僵。


兄弟间的纠纷由来已久,直接判决不利于弥合兄弟间的亲情裂痕,我下定决心试试调解。


“哥哥借你办厂的钱至今还没全部还清,现在又占着哥哥的宅基地,从情理上来说你这样做是说不过去的。”“当时是父母做主调换了宅基地,现在父母已经离世,兄弟间还是要有商有量、互相扶持的。”调解过程中,我采取“背靠背”调解方式分别与兄弟俩沟通。


最终,兄弟俩达成一致意见,弟弟承诺在两年内归还借款,并在租赁期满后归还宅基地。兄弟俩相视一笑,共同离开了法庭。


人民的需求在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所以,“听见”很重要。


在一次“民情恳谈会”上,一条关于三溪水库工程建设亟须法院提供法治支撑的代表建议,被我记录在日记本上。


三溪水库工程是嵊州市近30年来首个新建的中型水库工程,水库建设不可避免会引发征迁安置补偿、苗木补偿分配、移民家庭析产等一系列矛盾纠纷。“听见”这个需求后,我将“声音”带回了法院。法院为此专门设立三溪水库工程建设项目服务站“共享法庭”,提供法治化解决方案,助力石璜镇楼家村和杨树滩自然村两地两周内完成56户房屋征收。最终,该征迁项目的签约率达到100%。


作为基层法官,特别是身在“民情日记”发源地的我们,更应赓续“知民情、体民意、解民忧”的优良传统。从一本本田间地头记录民生所需的“司法民情日记”,到如今通过“司法公正在线”平台反馈意见建议;从解决百姓矛盾纠纷的“一件事”,到治理辖区社会民生的“一类事”,我们须知“民情”大于天,我们要以仁者之心、智者之虑用情写好新时代的“司法民情日记”。


来源:中国审判、嵊州市人民法院

嵊州生活网友情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标注作者及出处有误、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

223.png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