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20世纪90年代,在浙江省嵊州市雅璜乡的一个山村里,乡干部走村串户,人手一本笔记本,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录着村民家里的点滴,得到了村民的欢迎。如今,“民情日记”覆盖面从村向企业、社区延伸,干部搬起板凳走入庭院,群众直言不讳、畅所欲言,一件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得到解决,成为嵊州基层基础工作的一张“金名片”。
近年来,嵊州市公安局深入践行“民情日记”工作法,围绕矛盾纠纷“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的目标,立足“排、解、防”三向发力,推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提质增效,为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保障。
每周上门走访80户、电话沟通交流200户、记录社情民意3700余条……在嵊州,每位社区民警需主动掌握民情动态,这是他们的规定动作。
矛盾纠纷排查是化解的先手棋。为切实掌握纠纷隐患底数,嵊州公安不断畅通民意渠道,在各警务站(室)增设民情议事长廊、民情茶座室等对话群众场地,并增设信箱、留言簿等渠道,邀请村干部、群众代表开展民情分析会,全量收集民情民意。同时,依托“协同治理”平台,多维度汇总纠纷类、求助类等警情,实现各类纠纷源头收集。今年以来,全市登记在册重复类等重要警情538起,反馈率、办结率均达100%。
今年9月,家住长乐镇开元村的村民周大姐因停车问题与邻居发生纠纷。长乐派出所民警王旭海了解情况后,立即联合当地“老娘舅”调解团,进行矛盾组团攻坚化解,既在现场解决了邻居之间的纠纷,又通过协调有关部门彻底解决了村内的停车难、乱等难题,真正做到事心双解、多方获益。
嵊州市公安局汇聚多元力量,让矛盾纠纷化解从单打独斗转为群防群治,化解效率明显提升。对一般矛盾纠纷,他们充分发挥社区民警带头作用,组建起30余支物联会、调解团等队伍,实行靠前调处;对多次报警的重点矛盾纠纷,由社区民警联合社区干部等组成工作小组包案调处,最大限度进行深层化解。
在一般调解的基础上,嵊州公安还抓好专业调解,高效处置各类复杂矛盾纠纷。他们打造集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多部门联动的“所庭联调”模式,推出联调联处机制,并通过制定司法协议强化执行力,实现矛盾纠纷化解不反复。今年以来,已妥善处置欠薪讨薪等重点纠纷67起,主动上门化解村民纠纷1200余起。
“现如今,街面上经常能看到民警巡逻,我们有需要随时能找到他们,特别安心。”家住莲塘夜市附近的居民张先生欣喜地说。前不久,张先生因排队问题与他人产生纠纷,正在巡逻的民警立即现场调处,避免引发更大的冲突。
针对矛盾纠纷难防难化并呈现出多样复杂的特点,嵊州公安聚力面上巡防,依托9支专职巡防队和316支兼职巡防队力量,围绕治安重点场所,制定了19条巡防路线,切实提高了见警率、管事率;聚力群众心防,组建“岸上心理工作室”团队,联合心理专家对涉及感情的矛盾纠纷当事人开展心理疏导和情绪过滤,成功率达100%;聚力社会宣防,以进校园、进企业等“五进”行动为契机,深入开展法治宣讲等活动,有效增强了群众法治意识。今年以来,嵊州市矛盾纠纷总量同比下降15.2%,纠纷类警情同比下降17.6%,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5%,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来源:人民公安报
嵊州生活网友情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标注作者及出处有误、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