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戏里有典|原系仙乡,何羡仙家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旅游情报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戏里有典|原系仙乡,何羡仙家

转载 张金兰2024/08/19 09:23:36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文旅嵊州 作者: 8673 阅读 0 评论 55 点赞


越剧有一出经典的剧目——《劈山救母》。圣母之子沉香求道问仙,历经艰辛,最终救出压在华山下的圣母娘娘的故事被世人传颂至今。人们孝感沉香救母的执着,惊叹王氏放子的大义,为三圣母向凡的决心震撼,也艳羡着刘彦昌与仙结缘的奇遇。



而在剧中,刘彦昌能与三圣母结缘,全凭一首题诗。话说刘彦昌进京赶考,路遇华山正巧夕阳已斜,见山中有一处红墙便欲暂歇一晚,走近才发现是一座古庙。古庙中供奉的正是当世流传甚广的华山圣母娘娘。刘彦昌敬拜雕像,大赞娘娘的慈悲善心,伤怀于圣母仙乡寂寞,有感而发,题诗:“岐路莲灯倍可亲,蛾眉应为乱离颦。莫愁玉女峰头冷,犹有天台采药人。”因为这首诗,刘彦昌险因词意轻浮被斩于灵芝刀下,也因为这首诗,成就了一段仙凡相恋的佳话。



“莫愁玉女峰头冷,犹有天台采药人。”引用的便是刘阮遇仙的典故。据南朝宋刘义庆所著的《幽明录》记述,在汉明帝永平年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采药,途中路迷,找不到返回的路线,迷茫之时遇到两位绝妙女子,女子邀请他们来到自己家中,其家富丽堂皇,非人间所有。



自此,仙女与刘阮饮酒弈棋,奏乐歌舞。半年后,刘阮思乡心切,在两位仙家的指点下,下山回程。然而山中方半年,山下已七世,等刘阮回家之时,村里已经没有相识的人了。老家已然不见,二人便重回山上寻找仙家,结果再也找不到了,刘阮二人在溪边踱来踱去,徘徊不定,徘徊之地便是桃源。



而桃源在哪里呢?明朝万历年间,释无尽在《天台山方外志》中有记录:“桃源山,在县(剡县)西北二十里十四都护国寺东北。自溪入山,路随水转,两山岩石幽峭,绣壁云涌,有如画屏,丹青妍媚。” 剡有桃源,《旧经》曰:“刘阮入天台遇仙,此其居也。”足以印证,桃源便在剡县(今嵊州)。



刘阮是为医治村里的瘟疾而入天台山采药的,所以村里人建了阮庙,以作纪念。阮庙位于三江街道阮庙村,重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殿内北壁立有石碑两方:一方为清康熙十六年(1677)的“启圣碑”,另一方为道光三十年的“重建阮庙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传奇的故事轮番上演,而嵊州这块富有灵气的土地从古至今衍生着一幕幕仙家传奇。刘彦昌因诗与圣母结缘,而诗中的仙乡便是剡县。刘阮二人的奇遇虽非常人可及,然而身处剡县,已在仙乡。


既在仙乡,岂羡仙家。

来源:文旅嵊州

嵊州生活网友情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标注作者及出处有误、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

image.png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