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的笃声起,越腔悠扬
越剧,发轫于嵊州这方秀异之地
唱遍了庙台闾里、酒肆茶园
亦唱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百年来
缭绕的戏腔,精美的扮相,动听的旋律……
展现着越剧人的精神格调
与观众心照不宣
与时代同频共振
嵊州女儿陈丽君在《乘风2024》舞台上让越剧演艺出圈,继越剧版《新龙门客栈》后,再一次掀起“越剧热潮”。在《Bang Bang》舞台中融入戏曲挥旗身段;《发如雪》演绎中加入越剧唱腔;并帮助法国成员乔伊丝·乔纳森(Joyce Jonathan)惊艳演绎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选段,让传统戏曲与国际舞台碰撞融合。
随着爆火,质疑声也渐渐出现。面对“一身名牌,来浪姐赚钱咯”“戏曲演员为什么要去跳女团舞?”等各种质疑声,陈丽君并未理会,而是用行动不断践行,让越剧破圈发展。在各大媒体采访中声明中,她铿锵有力,与越剧紧密相连,始终坚定地走在传承越剧这条路上。
越来越多的人看到陈丽君的高光时刻,也越来越了解背后艰辛。5月25日陈丽君在抖音账号记录了她在练习室、飞机舱、酒店等不同场景中穿梭,行程之满、工作量之大,但她依旧见缝插针,争分夺秒地来练习。而这短短几分钟的视频,却是陈丽君的一路走来的常态,表演习惯早已深入骨髓。
回望陈丽君在越剧艺术学校学习生活的日子,在还不懂得“热爱”的真切含义的年纪,她跟随自己的内心,自己做主,选择学习越剧。“小学毕业时,我还不明白越剧有怎样的意义,只知道我的家乡嵊州是越剧发源地,越剧是我的家乡引以为傲的东西,也是我感兴趣的东西。”
热爱是出发的动力,但一路前行更需要持久的耐心。
嵊州越剧艺术学校的前身是越剧之家。1955年,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倡导筹建越剧之家,于1962年建成。1996年,嵊州越剧之家易名为嵊州越剧艺术学校,相继成为”上海戏剧学院嵊州教学点”、“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艺术教育中心越剧教学基地”、“中国戏曲学院教学实践基地”、“中国戏曲学院生源基地”。这里不仅培养出陈丽君,也培养一代代优秀越剧传承人。
在校的每个学生,她们都是练功房、教室、寝室,每天三点一线。同一个动作,做了一轮又一轮。在她们坚持不住的时候,也会告诉自己:“练功就是很辛苦的,你要坚持住,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
在嵊州,人人都会唱越剧。大街小巷中传出的悠扬越调,文化广场上大爷大妈越剧演绎,自娱自乐,施家岙娘家戏班的越剧传承,火热的“村越”比赛……在嵊州生活的每个人对越剧都耳熟目染,对越剧的喜爱都是根植于心的。
越迷来到嵊州一定要去越剧博物馆。越剧博物馆有3个常设展厅,越剧厅、嵊州历史文化陈列、越剧艺术体验中心,各有侧重,共同呈现越剧与嵊州相依相伴的故事。馆内藏品众多,有19世纪潘法金唱书用的鳖鼓、有花衫鼻祖施银花的光片龙纹蟒、越剧改革倡导者袁雪芬的麻布旗袍,还有越剧创始人之一马潮水的《越剧发展书》手稿……将越剧的百年变迁具象化地呈现在参观者眼前。
“枕边山水近,戏里日月长。”作为国内第一个以戏剧剧种命名的文旅小镇——越剧小镇,古戏楼上的吴侬软语,那是梁山伯祝英台十八相送、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戏迷馆的越剧唱教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水袖婀娜;街巷中随时随地上演的沉浸式越剧,游客可以遇到携手同游的梁祝二人,还有何文秀、九斤姑娘等经典越剧角色。目前,小镇正在建造十姐妹剧场,等建成后,还将有越剧团驻场演出,丰富小镇文化生活。
嵊州市越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以“融”字入手,继续放大嵊州的非遗亮点,提高非遗可见度、可看度、可感度,让非遗融入生活;推进保护联合、展示联动、产业联名,让非遗融通万物;参与基础建设,丰富非遗体验,优化非遗研学,让非遗与文旅完美融合。
来源:文旅嵊州
嵊州生活网友情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标注作者及出处有误、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