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明代著名学者何良俊说“自唐以前书法集大成者王右军也,自唐以后集书法大成者赵集贤也”。所谓的王右军便是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古代,以官职称呼是一种传统,这种称呼方式既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如今“王羲之”已是“书法好”的同义词,甚至再时髦点,可以是夸人字写得好的形容词(如:这很“王羲之”)。
文征明《兰亭雅集》
一个人的成功绝对是有原因的。从书法上看,王羲之的书法是在钟繇、张芝的基础上俱变古形,将楷、行、书体都推至最高境界,其笔法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王羲之在《书论》中提到“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强调了书法中笔锋的隐藏和转化,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技巧来达到洞精笔势、遒媚逼人的效果。
王羲之故居
王羲之的《兰亭序》,不仅每个字结构优美,更注意全篇的章法布白,前后相管领,相接应,有主题,有变化。全篇中有十八个“之”字,每个结体不同,神态各异,暗示着变化,却又贯穿和联系着全篇。既执行着管领的任务,又于变化中前后相互接应,构成全幅的联络,使全篇从第一字“永”到末一字“文”一气贯注,风神潇洒,不粘不脱,表现王羲之的精神风度,也展现了晋人对于美的最高理想。
书法朝圣节
千年的风云变幻,王羲之的书作虽已难觅全貌,但其所建树的并非仅是某一风格,而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书法体系。这个体系亦成为了无数书法爱好者心驰神往的至高境界,即便千年之后,依旧让人感怀不已。
在字帖里走一走,也须在祖国的大好河山游一游,品一品。
在王羲之故居不远处,就是王羲之后裔的最大聚居地——华堂村。村落原名“画堂”,因王氏后代多擅书画,并喜欢将书画悬于厅堂,供人品赏,故其宅有“画堂”之称。
华堂王氏宗祠
华堂村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氏宗祠,庄严典雅又独具江南建筑风格十分惹眼。它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迄今已480余年历史,是嵊县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宗祠旁,一条玉带似的水圳从平溪方向沿墙根奔流而来,顾自穿过屋底的石砌石坎往前奔去,这便是华堂村另一大特色——九曲水圳。当年王氏后人参考曲水流觞设计了这贯穿全村的水圳,不仅平息水患,也解决了村中消防、灌溉的问题。
九曲水圳
文化在这里交融,宋、明、元、清,朝代的更迭,带给这座古村的是不同的建筑文化,还有庵堂、民宅、牌坊、店铺、池塘、水井、老台门和鹅卵石街巷,史称“十庙十庵十祠堂”,形成独特的华堂遗风。
华堂村,人人都会写书法。村子小卖部的价格标签、扁担农具、门上的对联……都是村民书法的痕迹。
邵建林摄
走进一方小院,小院挂满了书法习作,汉隶唐楷,行书章草,诸体皆备。小院的主人是王羲之第五十四代后人王伯江。王老虽年已耄耋,却仍在书桌前教孩子们写字。
王伯江教后辈读帖|史武坚摄
听老先生说,他写了一辈子的字。希望年纪尚小的子弟们也能够将王羲之留下的“永字八法”传承下去。他不断鼓励后辈:“天天练,天天学。字写不好看那就再写,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总能够成功。”
王伯江讲学|图源 十分绍兴
《晋书》王羲之传载:晚年优游无事,修植桑果,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种果植树,是王羲之晚年的一项爱好。华堂村所在的金庭镇,亦是种着满园的桃形李。桃形李,顾名思义其形如桃子,却实属李子,甜而不腻,口感酥脆,并且略带蜂蜜香。
嵊州金庭镇桃形李|@小李买李子
再过两个月就是桃形李上市的季节,写完书法的闲暇之余再品一品桃形李,岂不乐哉!
来源:文旅嵊州
嵊州生活网友情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标注作者及出处有误、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