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越剧又火了!登上新华每日电讯,专版报道!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嵊州焦点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越剧又火了!登上新华每日电讯,专版报道!

转载 张金兰2024/04/07 09:14:1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 5646 阅读 0 评论 53 点赞

 3月29日,新华每日电讯第12版以显著的篇幅报道了嵊州越剧,详尽地描绘了这一戏曲剧种的特色、起源和历史,充分展现了嵊州对越剧艺术的深厚底蕴和卓越贡献。

  报道中还特别提到,嵊州在越剧的继承和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当地政府和文化机构积极推广越剧艺术,通过举办演出、培训人才、开展研究等方式,不断推动越剧的创新与发展。

  新华每日电讯的这篇报道不仅高度赞赏了嵊州对越剧的继承和发展,还进一步提升了嵊州越剧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嵊州越剧将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艺术,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以下为摘录原文(原文链接见文末)

1712008810433_660b2e6ac2852237fd46b18c.jpeg

image.png


  春去春又回,剡溪脉脉,东王村村头的老樟树绿嫩新增,芳华盎然。

  花落花又开,苍岩翠绿,施家岙村的古戏台上群芳争艳,风采依旧。

  越剧是什么?

  中国第二大剧种、“第二国剧”、“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中国歌剧”,关于越剧的表述林林总总,勾勒出她基本的模样: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无论何种谈论和阐释,都跳脱不了一个起点——嵊州,就如徽班对于京剧,甲骨对于汉字。

image.png

  2023年7月31日,“富乐嵊州村村有星”嵊州市首届“村越”好声音(村DA)总决赛在嵊州中学体育馆举行

  比如,无处不在的越剧演出。2023年以来,嵊州市推出“富乐嵊州·村村有戏”大展演活动,各个村庄每年上演300余场。同一年,嵊州市首届“村越”好声音(村DA)火爆“出圈”,“村越”舞台上,从小孩子到“老戏骨”,都亮嗓引吭,唱不完“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人生初见,道不尽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绝恋……

  又或浸润进嵊州各个角落的越剧元素。多年来,当地持续推进越剧文化进社区、进礼堂,给予具有越剧艺术天赋和对艺术感兴趣的学生和市民更高的艺术发展平台。有的小学还把越剧与古诗词相结合,让孩子们从小接触越剧文化。还有遍布城乡的戏迷角。据嵊州市非遗中心统计,嵊州目前拥有各种戏迷组织近130个,建成越剧文化示范村近30个、城市社区戏迷角20多个。

image.png

  嵊州施家岙村“娘家戏班”的演员在古戏台排练(2月21日摄)。本报记者翁忻旸摄

  如果这些都不够,那就去“越剧小镇”过一日越剧慢生活,触摸历史里的越剧、感受生活里的越剧、刻录记忆中的越剧。徜徉在这座市郊的小镇,一座座越剧曲牌牌坊、越剧元素雕像,被誉为“越剧界的金色大厅”的古戏楼、可以亲密接触的非遗体验馆、循环播放着越剧乐曲的茶馆,随处可见的带有越剧元素的文旅产品……越剧的身影无处不在。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城,一城一味,一城一曲,一城一故事。有游客偶遇嵊州的人间烟火,曾这样述说:无论是歇脚在古戏楼的舞台前,还是穿行过小巷里弄的青石板路面,都能听到越音袅袅,看见水袖飘荡。在白墙黛瓦的农庄里,田园风光中,天天有好戏,周周有大戏,还有数不尽的戏剧艺术主题活动,都让我们沉浸于“梦里桃源”的乌托邦,不舍离去……

image.png

  嵊州越剧博物馆新馆内陈列的戏服(2月21日摄)。本报记者翁忻旸摄

 2023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嵊州越剧博物馆新馆在施家岙村开馆。在通往一楼展馆的长廊里,挂着许多越剧名家的照片,其中最有名的就是20世纪40年代风靡整个上海滩的“越剧十姐妹”。她们尝试不同的唱腔风格、各异的演绎风格,乃至在当时时髦的上海滩都堪称新锐的剧目和剧情,不断推动越剧的改革和发展,仿佛就是为越剧而生。而袁雪芬,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灌制女子越剧第一张唱片、主演改良越剧《恒娘》、改编鲁迅小说《祝福》并搬上舞台,发起“越剧十姐妹”义演……终其一生,袁雪芬始终高擎改革大旗,坚守为国为民情怀,从而赋予了当代越剧强大的生命力。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上海为核心,越剧迎来了自己的黄金发展时期。主演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影片,创制新的唱腔,以袁雪芬为代表的中国越剧人创造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巨大声誉。

image.png

  嵊州越剧艺术学校全景

image.png

  2015年11月6日,嵊州越剧艺校学校顾问、 著名昆曲大师汪世瑜在学校指导教学

  “嵊州文化底蕴深厚,首先是越剧之乡,声名远播,无论在哪里都知道,知道越剧就知道嵊州。”2004年12月,时任浙江省委主要领导来到嵊州调研。在那次调研中,他还走进嵊州越剧博物馆,饶有兴致地看完了40分钟的折子戏,并与演员、工作人员等一一握手。

  “这是对嵊州越剧发展和传承最有力的鼓励和支持。”许多嵊州越剧人至今难以忘怀。

  也就是从那次调研后开始,嵊州大力推进越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率先成立越剧文化发展专项基金,从基础设施入手,修复了一批古戏台,新建改建了100多个越剧戏迷角。随后,一系列的标本兼治的举措依次展开,其中最核心的一条指向后备人才的培养。

  越剧艺术学校、越剧博物馆、越剧小镇、越剧戏迷俱乐部……如今,越剧不仅活跃在嵊州人日常生活的一个个角落,也深深烙印在嵊州人的精神血脉之中,更在不断创新传续着属于中国人的家国文脉,并蔓生为全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

image.png

  越剧十姐妹(资料照片)

  无论是女子越剧早期的优秀演员“三花一娟”——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和姚水娟,还是后来以袁雪芬为代表的‘越剧十姐妹’,绝大多数都是嵊州人。在越剧大发展时期,嵊州更成为越剧演职人员的输出地,形成了“越剧团团团都有嵊州人”的现象。无论是名宿还是新秀,嵊州在广大越剧演员的心目中,都是“娘家”。

  如今的嵊州市越剧团阵容整齐、青春靓丽、行当齐全、流派纷呈。以《梁祝》《五女拜寿》《碧玉簪》等16个经典传统剧目作为演出剧目,每年在省内外巡演130场以上,近80人演职人员的越剧故乡剧团以特有的艺术底蕴、人才优势、表演技艺在演出市场中享有盛誉。

  越剧诞生百年之时,曾有戏迷在网络上写下这样一句对越剧的深情告白——

  “我希望你一直发光,而我永远为你热泪盈眶。”

  发光吧,盛开吧,越剧!

来源:越剧“嵊”开、爱嵊州

嵊州生活网友情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标注作者及出处有误、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

image.png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