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领尚小镇工艺大师系列 | 铸凿施艺,借石永生——应汉军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民生热点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领尚小镇工艺大师系列 | 铸凿施艺,借石永生——应汉军

转载 张金兰2023/04/13 08:57:2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文旅嵊州 作者: 3951 阅读 0 评论 39 点赞


个人介绍

应汉军, 1960年生于嵊州市,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高技能人才,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雕)代表性传承人。1979年开始从事石雕工作,在人物雕刻、古建石雕及传统创作上独树一帜的石雕作品《一团和气》《青石虫草花盆》《石窗》《吉祥鱼缸》《十八罗汉》等,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荣获金、银奖。还参与、主持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仁古镇、玉山公祠、伟镇庙等石雕的雕刻及修复。


一个萦绕几十年的梦想情节,一座藏满凿器流光的工作室,一个坚持手工的制作理念。“抱石堂”,一个“抱”字,便向人诉说着室内收藏着的珍品,一个“抱”字,便向人道出对石头的喜爱,和毕生怀抱坚定如石的信念行走人生。


          缘起         





有时候我们不禁会发问:“究竟是人选择了命运,还是命运选择了自己?”

1976年,17岁的应汉军初中毕业后,由于祖上做石雕,从小对绘画有着特别的天赋,自己便开始学做石匠。但由于在那个时代,石雕作品并不受到人们的欢迎,于是他只能就一边做着不喜欢的泥水匠工作,一边学习雕刻。

年轻,意味青春,同时也意味着经验不足,导致年轻人常在命运十字路口上徘徊,不知道接下来究竟该选择什么方向,直到找到实践这枚解药。



嵊州石雕的特色,分为高浮雕和梅花雕。应汉军所在的崇仁镇保留着庞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做工之余,他便独自跑到老台门、老建筑里,细细揣摩雕刻着的精致的物、动物和花卉图案,一站就是半天。有时还要临摹下来,因为在他的眼里,那些坚硬石雕并非冰冷的石头,而是有温度的生命。



或偶然,或是酝酿已久。应汉军去甘霖镇苍岩村买了一块青石,一改当时石匠常雕刻的类型,而是尝试人物雕刻。怀着跃跃欲试的期待,他先在纸上画了财神,得到旁人的肯定后再在石材上进行雕刻。最终,这尊财神石雕被一个台湾客户以6000元的高价买走,这给应汉军极大的认可,也让他锚定了前行的方向,决心沉醉于石雕的世界。



   以凿为笔,石上生花  




1986年,应汉军开始独立从事仿古石雕和古石雕的修复工作,这个契机,让他窥得历史与文化,探索到到石雕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奥秘。


他在逛外地古玩市场中看到一对清中期的梅花形石凳,梅花枝干、花苞,枝上的喜鹊都残缺了,在角落里备受冷落,当即和摊主商量以1.8万元买下,摊主对这笔订单甚是满意,应汉军获宝,也是说不出的开心。到家后,他对着镂空的梅花凳翻阅大量史料,反复修改方案,直到胸有成竹才正式下刀。应汉军也曾为修补溪山第一楼,观察其中令大师搁笔的人物和鸟兽形,仅为了雕一个金蟾头,他数次往返,还让儿子拍了成百上千的照片存在电脑里,以便探讨。



远古的先民们以石自卫,以石自取,而应汉军沉浸在石雕修修补补的时间里,只剩手中的器具和石头碰触的声音以及他自己,对石头倾注了依赖和情感。一凿一刻,石碎堆积在桌上,直到他站起来休息时,才感知到腰酸背痛。


他用整块石板进行精雕细琢,以深浮雕的形式再现历史典故的画面,以《三国演义》《杨家将》题材,以群像的形式出现,喜闻乐见,又透着古朴雅趣。一个《青石虫草花盆》,将植物与小虫雕刻得活灵活现,透露自然韵味。而这背后是都是应汉军粗糙的手指换得的,常有人他军可以购进一些先进的设备,一部分或可以让机器来代替。应汉军摇头说,“反正我为了达到目的嘛,就是累一点也没关系,用凿子凿出来、用榔头敲出来的石雕,才更有灵气与韵味。”




   心石相一,以石相传  

  




应汉军全心全意地沉湎于石雕,一方面是因为痴爱,另一方面他也是想让更多的人看到嵊州石雕的灿烂。但苦于石雕是个辛苦活,不太有人愿意来学,他便叫儿子应见江回家子承父业,尝试着扛起石雕这面旗。



由于之前开办过美术培训班,对石雕的美感还是能够把握的,但也只学着做一些小件,比如一些小花小草的雕刻,或是石雕砚台之类。不过,无心插柳柳成荫,应见江的石雕古砚台竟然很受市场青睐,还参加了全国古砚台的一些大型展览会,在圈内有些名气,几年前,应见江还被评为嵊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应汉军已经收藏了《双龙福寿》《闻香识梅》《墟里人家》等一些自己创作的经典之作。为未来的石雕艺术馆做准备。把几十年来收藏的石雕精品及自己创作的经典作品放在艺术馆内,既是对自己石雕生涯的一个总结,更是一个石雕艺术的展示厅,让中国石雕艺术源远流长,让各个时期及不同地域,不同特征的石雕呈现给大家,以反映了一代代石雕匠人的智慧及雕刻技艺水平。他说:“希望能打开石雕艺术的一个小小窗口,为大家带来点什么。”


作品《一团和气》


“剡溪异秀蕴,欲罢不能忘。”嵊州的山水哺育着这方土地的人们,也哺育着石雕,因此嵊州被称为“中国石雕之乡”。2005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甘霖镇小黄山遗址的挖掘,出土距今9000年以前的石雕人首。该石雕人首高7.6厘米,其石质系五岩砾石,是我国新时期时代遗址考古中发现年代最早的石雕人物头部造型。近现代,嵊州石雕艺人们雕刻石像、石鼓、石桌、石凳及上面的图案,还有石狮子、石质仿古建构件等,供应各地的仿古建筑、园林建造的需求。



目前留存在嵊州大地上的传统石雕作品大多是明清时代的,祠堂、寺庙、亭阁、牌坊、民宅的石柱、石窗花、石门额、守门兽及石桌、石凳等建筑构件、用具及其上面的装饰图案,比比皆是,题材有狮子、麒麟、神龙及各种花卉图案。题材广泛,雕刻粗细不一,其中当数溪山第一楼须弥座上八幅高浮雕青石博古图最有特色。


人们从旧石器走来,从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到如今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石雕作为古老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山不向我走来,我便向山走去。未来,也希望有更多热爱石雕的年轻人,将石雕技艺薪火相传。

图片来源:GUYU谷雨


来源:文旅嵊州

嵊州生活网友情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标注作者及出处有误、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

二维码.jpg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