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领尚小镇工艺大师系列 | 古沉木雕,凿器流光——郑剑夫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民生热点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领尚小镇工艺大师系列 | 古沉木雕,凿器流光——郑剑夫

转载 张金兰2023/03/19 08:47:1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文旅嵊州 作者: 4030 阅读 0 评论 39 点赞


个人介绍

郑剑夫,(1955年10月—),出生于嵊州市黄泽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根雕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木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名誉主席等。1974年从艺以来,一直致力于传统木雕、根雕到古沉木雕的创作与研究。


自从业以来,郑剑夫先后荣膺根雕《十八罗汉》获2001年中国工艺精品博览会金奖;《水浒一百单八将》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楼兰遗韵》获2007年中国木雕创作大赛金奖;《梦回大唐》获2009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悟道》获第四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及其他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博览会金奖;《小青》获2009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精品奖银奖;《哈尼族姑娘》获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青林掩映,宁静心幽,在嵊州郊区的一座小山坡上,曲径通幽的石阶小道通向一方庭院,这里静坐着灰白黑三色外立面的建筑——郑剑夫根雕馆艺术馆。两万多平方米的的建筑,其外在优雅含蓄,格调简朴,而其内却珍藏着的精美根雕作品熠熠生辉,为每一位步入馆内的人绘就了一幅今时明月在,仍照彩云归。


郑剑夫艺术馆



缘 起


郑剑夫,出生在黄泽镇叶家村一个教师之家,父亲是一位在书法上颇有造诣的小学教师。许是受家庭的艺术熏陶,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尤其是人物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没有纸,他就捡烟盒来临摹《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连环画册上的英雄。直到上中学时被美术老师发现其美术天赋,秉着对学生的爱惜,这位老师将自己收藏的《芥子园画谱》借给他临摹,让郑剑夫的美术得到了启蒙。

郑剑夫从明溪中学初中毕业后,读了一年高中就辍学务农了。上课时,他尽是在课本的空白处作画,而一到干农活的间隙,他就躲到一旁,掏出携带那把伴随着他从小学到中学的小刻刀,痴痴地在农具上刻几个饶有趣味的人物。有一天,他依照年画中的大公鸡形象,在一块乌枝树模板上雕了一只昂首啼鸣的公鸡。恰巧这个把玩的小雕刻被一个雕刻眠床的艺人看到了,并问郑剑夫:“愿意跟我去雕眠床吗?”郑剑夫欣然同意,就这样进入了雕刻艺术的殿堂。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1979年,郑剑夫凭着过硬的木雕功夫进入了嵊县工艺美术厂,跟随老艺人周喜学习根雕。当时,在大众的眼里这份工作可是个香饽饽,而郑剑夫的根雕日常也主要从柴枝中选材,雕刻“老寿星”“济公”“侍女”等传统题材的小件作品。

1984年,他发现同他进厂的雕花艺人每月工资是31元,而他只有30元,路过领导办公室听到:“郑剑夫为一元钱斤斤计较,偏偏不给他加。”一气之下,郑剑夫便离开了工艺美术厂。



迫于生计,郑剑夫回家后干起了根雕手艺。在家雕刻了半个月,就背着麻袋前往上海,在花鸟市场红着脸摆起了地摊,第一天就卖出了90多元,在当时这可相当于是三个月的工资,也更让他决心要在上海打开市场。待暮色四合,面对上海高昂的住宿费,他舍不得花了这令人欣喜的钱,便背着麻袋打算在立交桥下过夜。

上海的夜色,对这位初来闯荡的年轻人而言热闹而安静,陌生而又充满希冀。半夜,警察来治安巡逻,桥下的几个乞丐都知趣的走了,郑剑夫在迷糊中按照警察的要求打开形如小偷的麻袋。当警察看到一袋根雕甚为精湛,对郑剑夫的千里奔波和诉求颇为打动,两个年轻人就在川流不息的车流旁,倚栏聊起了人生,犹如多年未见的旧友。

一元出走,意志决绝。一次闯荡,收获颇丰。就这样在嵊州和上海间往返,郑剑夫也慢慢有了名气,收到了许多橄榄枝,可他还是决心要在家乡嵊州搞起根雕艺术。



打磨焕发 巧妙天成


1992年,郑剑夫在曹娥江发现被采砂船从底部砂层挖出古沉木,从此他与古沉木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买回家中,待干燥后便雕刻了一尊《达摩》,不久就被一位台湾客商买去了。于是,他又另雕更大的一尊《达摩》,不到几天,又被一位韩国客商买走。

抢手的古沉木雕,正是因为木料已深埋在江河湖泊千百年,长此以往,木质内在的脂肪、糖类在水中溶解得干干净净,清除了蛀虫、细菌的生存空间,变得刚劲挺拔,形成色泽之深,古朴凝重的效果。郑剑夫一路高价寻材,一路雕刻,浓淡不一的“钟馗”嫉恶如仇,《人约黄昏后》令人无限遐想,一件件色泽深厚,气韵高古的雕刻品在他的一凿一刻下新生。


1998年,意义非凡的一年。郑剑夫从单个根雕创作向组合根雕迈进,已先后创作《十八罗汉》《金陵十二钗》《诸子百家》等频获大奖的作品。或许是受到童年的感召,开始把目光瞄向气势恢宏、个性鲜明的梁山好汉。“形”成于未雕之先,“神”留于既雕之后。反复图文校对、研究,把握人物神韵和动势,历经数月,确定人物造型以及人物性格。同时他又跑遍大江南北,甚至出国采购古沉木、柏木、榉木、黄花梨木等20多种木材。

七分自然,三分人工。《一百零八将》的一凿一刻不仅需要寻求到优质的木材,更离不开精湛的雕刻功力和艺术领悟能力。郑剑夫推崇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艺术理念,遵循中国传统的审美观,但是并不死守传统木雕紧抓细节手法,而是重发现,巧构思,用起伏舒展的线条,托构出凹凸动感的奇巧。


《一百零八将》部分作品


 以根为身,以意为魂。2005年,历时7年之久,终于完成了这份给千禧世纪的献礼。水浒人物《一百零八将》,从统领全军的“呼保义宋江”“玉麒麟卢俊义”,到执掌医务的“神医安道全”、执掌屠宰牲口的“操刀鬼曹正”,形乎其妙。每个人物的高度在30至45厘米之间,抽象且具象,腐朽且灵动,仿佛木材就是等待郑剑夫的这位故人,默默凿出它的真身。原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在评定第二届浙江工艺美术精品时对这组气势恢宏的作品给予“这不但是精品,而是具有国际根雕极品水平”的赞叹。


郑剑夫的古沉木雕作品 




传承延绵 新风嘹唱



“这辈子我可以一无所有,但要我离开树根和雕刀,那将是不可想象的。”郑剑夫是这样理解他与木雕的关系的。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古沉木雕,他梳理数十年的经验,笔不停辍,先后出版了《中国古沉木雕》《复活的古沉木》等专著,让古沉木雕艺术系统化、理论化。《中国古沉木雕》还获全国文史资料展一等奖。他也拟撰写《古沉木雕》专著,筹备成立古沉木雕艺术研究院,以推动古沉木雕艺术的传承与提升。


 
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嵊州的树根雕已形成规模,成为浙江工艺美术界的一支重要力量。时间在他的影响下,不断有后辈加入壮大古沉木雕的队伍,其中一位便是他的女儿。

郑金娜,郑剑夫的女儿,或许是在浓厚艺术氛围的熏陶下,打小就对“化腐朽为生神奇”的古沉木雕着迷。她14岁学习古沉木雕技艺,16岁现场雕刻获得金奖,打破一切质疑。当她看到父亲如此热爱他的雕刻技术,她意识到艺术家可以归隐打磨自己的作品,但作品仍需走出家乡,让更多人看到,去遇见更多理解作品的人。


 

在金娜心里,父亲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为此,他带着父亲的作品在全国12个城市做乐一次巡展。也曾遇到过一个客人,想要将她父亲所有作品纳入收藏,虽然很感动,但金娜还是婉拒了,在她看来,父亲的作品并非商品,而是艺术品,虽小部分虽可以流通,但希望每个作品都能遇到真正欣赏它的人,这才是父亲作品里最有价值的事。于是,郑金娜在老家嵊州投资了一间两万多平方的私人艺术馆,专门来展承父亲的作品。



如今,嵊州根雕在传统根艺的基础上,凭借艺人的艺术个性,开拓创新,极大丰富了根艺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开拓了中国根艺的新境界。2000多名嵊州根雕从业人员,扛起赋有嵊州特色的浙派根雕大旗,打响了“中国根雕看浙江,浙江根雕看嵊州”的品牌效应。嵊州根雕也已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浙江省重点保护项目,并在上报申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归隐于嵊州的“雕圣”戴奎若看到根雕艺术的绵延气韵,定会感到欣慰吧。



一凿一刻,匠心流光

乐道拾遗,枯木逢春


来源:文旅嵊州

嵊州生活网友情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标注作者及出处有误、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

二维码.jpg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