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愉快的暑假生活即将拉开帷幕
兼职、旅游、游戏等活动应接不暇
然而,骗子们也没有闲着
他们已经跃跃欲试
准备狠狠捞上一笔
每年暑假
都是针对学生诈骗的高发期
要怎样做到反诈防骗呢?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反诈防骗攻略
同学们请查收!
1
网络游戏骗局
近年来,“免费领取游戏道具、皮肤”,低价销售游戏装备诈骗高发。不法分子在各类短视频平台或即时通讯软件散布类似“加群领免费游戏道具、皮肤”的消息,待未成年人加入群聊后,不法分子称扫描二维码即可领取,但由于受害人是未成年人,所以需要使用亲属的微信进行扫描。受害人扫描后会提示“领取失败,账号被冻结”,不法分子便利用学生的恐惧心理,称未成年人转账系“非法”,甚至会冒充警察身份威胁学生,胁迫学生进行转账;骗子常利用某款网络游戏,进行游戏币买卖,在骗取玩家信任后,让玩家通过线下银行汇款的方式,得到欠款后食言,不予交易。
2
红包返利骗局
不法分子在社交平台中散布“红包返利”活动的消息,诱导未成年受害人添加其为好友。随后不法分子要求受害人扫描二维码,在弹出的付款页面中输入指定的小金额,并称进行支付后并不会产生实际的扣款,还可以立刻获得十倍红包返利。受害人完成支付后发现钱款被扣,不法分子以使用父母手机进行验证才能获得退款和返利为由,指导受害人进行视频通话,再以各种理由诱骗受害人不断进行扫码付款,并提供虚假的支付凭证后,便失去联系。
3
网络追星骗局
不法分子常常利用同学们对偶像的好奇、向往,在各种社交平台和视频软件中,发布明星粉丝群二维码。不少同学出于好奇心扫码入群后,对方会以领取明星礼物、粉丝应援等理由哄骗转账,或者以泄露明星隐私或未成年人付款导致平台被有关部门冻结为由要求赔偿,并威胁要报警,迫使同学转账平事。
4
假期兼职骗局
不法分子利用未成年人想赚零花钱的心理,在群聊或社交平台上发布“足不出户、日赚千元”“轻松兼职返利”等信息,实为刷单诈骗。起初一般都会让受害人得到小额收益,从而使其卸下心理防线,在受害人投入大量本金后,便出现不能提现、账户冻结等问题,诱导受害人继续加大投入进行解封,待受害人无能力投入或有所警觉后,骗子立刻消失不见。
4
防沉迷系统“代解除”
诈骗分子通过社交平台发布“专业代解防沉迷”的广告吸引未成年人添加其为好友。诱导受害人支付“服务费”后,告诉他们点击链接填写游戏账号和密码就可以解绑成功,当受害人再回到游戏登录页面发现无法登录时,诈骗分子再以“更换身份需要支付验证费、审核费”等名义,要求受害人继续转账,进一步实施诈骗。
中小学生要做到
“四不轻信” “四不要”
◀
“四不轻信”
▶
①不轻信任何宣传破解防沉迷系统的消息,不与陌生人私下交易,不随意进行转账充值等操作。
②不轻信“免费领取”“大额返利”等说辞,尤其是当对方提到转账时需提高警惕,及时告知父母以防受骗。
③不轻信网络上所谓“无门槛”“高收益”的兼职广告,要求先付款后入职皆是骗局。
④不轻信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轻易添加陌生人为好友,被拉入陌生群时应立即退群。
◀
“四不要”
▶
①不要随意转账汇款,在网络聊天中如涉及汇款,做到“不听、不信、不转账、不汇款”。
②不要轻易扫描二维码,不要随意点击来源不明的链接,不下载非正规渠道的APP。
③不要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包括家庭住址、手机号码、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码以及任何密码等。
④不要盲目行事,在受到威胁、恐吓时,不要慌张,保持冷静,要及时与父母沟通商量,不要因为担心父母责备而被犯罪分子牵着鼻子走。
◀
家长们要做到“四注意”
▶
1.注意保管好自身手机,做好支付安全措施,不要轻易告诉孩子微信、支付宝、银行卡等支付密码。
2.注意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防骗教育,提高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和甄别能力,提醒孩子一旦遇到问题要及时向家长求助。
3.注意引导孩子合理使用互联网,帮助孩子设置青少年模式等。4.注意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一旦孩子不慎遭遇网络诈骗,请及时拨打110报警。
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实名认证“国家反诈中心APP”:(1)手机应用商店搜索“国家反诈中心”下载安装,点击“快速注册”,输入手机号→获取验证码→点击“下一步”,完善账号并保存,选择所在地区“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继续完善信息,完成身份认证(人脸识别);(2)注册完成后,需打开预警功能,可有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来源:反诈中心
嵊州生活网友情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标注作者及出处有误、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
点个“分享”,点个“赞”,让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