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嵊州石璜镇雅璜村(原雅璜乡)的“民情日记”实践中心,陈列着一本早已泛黄的笔记本,封面用钢笔写着“民情日记”4个字,日记本的主人是时任雅璜乡党委书记李春阳。1998年3月23日,他记录下这样一件事:53岁村民刘仁香丧失劳动能力,生活非常困难。他在日记中呼吁,乡干部少抽一包烟、少喝一杯酒,为村里的困难户捐款。这便是最早的“民情日记”。
当年,嵊州雅璜乡开展以“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为主题的“民情日记”活动,架起了干部和群众的“连心桥”,这一基层治理“法宝”传承至今,同时,载体不断升级,领域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
“原来主要是家长里短,现在老百姓反映的更多是利益问题,比如路怎么修、茶叶怎么打品牌。”见证“民情日记”20余年变化历程的石璜镇退休干部莫国桥说。随着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利益联结关系日趋复杂,在“求富”方面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香榧是营养丰富的高价坚果,在嵊州市谷来镇有较大种植面积。由于产量增加和市场行情波动,榧农“丰产不丰收”是近两年谷来镇干部“民情日记”里出现的高频词。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举办“香榧开摘节”打响“嵊州香榧”品牌;将高品质香榧加工成巧克力、太妃糖;邀请精油公司研发香榧精油……政府、企业、农户多方形成合力,让香榧真正成为当地百姓的“致富果”。
此外,嵊州市还将“民情日记”服务对象从农村拓展到企业,衍生出“企情日记”等新模式,切实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定向服务。据了解,目前嵊州全市已设立990名驻企服务员,每周三固定扎在企业一线,负责定期沟通对接企业需求。
与当年绿皮封面的手写日记本不同,如今的“民情日记”逐渐被智能化平台所取代。借助“大数据”和“民情大脑”,嵊州不仅提升了民情管理的效率,也增强了对民众需求的精准回应能力。
冬日暖阳下,雅璜村村口的广场上满是村民们晒的红豆和番薯,在竹编晒盘中铺成一层层艳丽的红与金。驻村指导员胡佳薇带领记者走访村民家中,和村民熟络拉着家常。
胡佳薇打开手机上的“浙政钉”应用,进入“民情日记”小程序。记者看到,她已上传144条民情信息,包括推广种植新品种番薯、帮助村民打井解决用水问题,以及医保缴费咨询等。这些数据被实时上传到“民情大脑”大数据后台。
“民情大脑”整合了政法委、公安、民政、人社、住建等24个部门的数据,并与“民呼我为”“枫桥式协同治理”“浙里兴村治社”等7大平台实现联动。今年以来,“民情大脑”已汇聚39万余条民情数据,推动问题解决更加高效、系统。
嵊州市委组织部部长周勇说,“民情日记”重塑线上线下工作体系,形成了涵盖个人基本情况、网格信息、一老一小、育龄妇女、低保低边等个性化标签的数字民情档案,累计建立71万余份。“这些数字档案相当于一个永不流失、不断更新的电子档案,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周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