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莫国桥:让“民情日记”凝聚百姓心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民生热点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莫国桥:让“民情日记”凝聚百姓心

转载 张金兰2024/10/08 09:11:4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嵊州发布 作者: 6817 阅读 0 评论 51 点赞



国庆特别报道

用日记捕捉百姓需求,用日记记录民生变迁。时光回溯到1998,一部承载着为民情怀的“民情日记”在嵊州市雅璜乡诞生,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嵊州基层治理的每一步足迹。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嵊州融媒记者有幸采访到了原嵊州市雅璜乡党委副书记莫国桥,作为“民情日记”诞生的亲历者,他为我们回顾了“民情日记”的诞生与发展,让我们一起见证基层治理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坚实步伐。

image.png

原雅璜乡党委副书记 莫国桥



记者:莫书记您好,我们都知道“民情日记”诞生于1998年的雅璜乡,您当时作为雅乡的乡党委副书记,能否为我们回忆一下,“民情日记”是怎么诞生的?

原雅璜乡党委副书记 莫国桥】:1998年年初,市里召开了一次党建工作会议,主题就是党的凝聚力工程。对乡来说,凝聚力工程说明老百姓对党委、政府,在某种程度上讲,肯定有一些意见、有一些想法,距离比较远了。那我们的理解就是,党要搞好党的凝聚力工程,主要就是我们跟老百姓搞好关系,也就是党群干群关系,所以我们当时的乡党委书记李春阳同志,他当时的理解就是这样的,我们干部要主动地去跟老百姓交朋友,搞好关系。这样的话,老百姓肯定也相信党委、相信政府。和老百姓打交道的是我们的基层干部,特别是联系村干部。当时我们也不叫联系村干部,我们叫包队干部。包队干部好,那政府就是好的,老百姓的理解是很直接的,我们是对党的凝聚力工程是这么认为的。1998年,应该是5月份的时候,我们才真正提出了“民情日记”“四个百”: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凝百家心。当时我们提出的凝百家心,因为是党的凝聚力工程。
1999年,雅璜乡干部带着“民情日记”在田间地头走访村民

image.png

石璜镇雅璜村驻村干部走访村民


记者:莫书记,当时您和您的同事揣着笔记本,四处走访,用脚印、汗水和笔墨写下一篇篇“民情日记”在这些日记当中,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一两件事情?

原雅璜乡党委副书记 莫国桥】:例子有很多。一个村的残疾人,住在半山腰,因为他躺在床上起不来,他还有一个女儿,那个时候我们有好几个年轻干部,经常把菜挑上去送给他,因为他下不来。那么后来,当时的周先樵书记,那个时候周先樵还是乡长,联系了一个老板,这个女儿读书的时候,钱都是这个老板出的。有很多老百姓也很感动,称赞干部为老百姓服务。老百姓对政府收钱是很反感的,但是老百姓也是通情达理的,当时我们召开了农民议政会,提出石璜到雅这条路浇筑成水泥路,上面也补助了一部分钱,但是这部分钱也不够的,需要老百姓资助一部分。我们通过“民情日记”,和老百姓的关系也好了,老百姓就认为他们出一点钱,也是正常的。

image.png
驻村干部通过“浙里民情”应用,分析近期民情热点

记者:20多年过去了,“民情日记”不断创新和发展,采集方式也由原先的纸质日记升级成为数字场景,您如何看待“民情日记”的迭代升级,对“民情日记”的发展又有怎么样的展望?

原雅璜乡党委副书记 莫国桥】:石璜是最先开始的,就是网上“民情日记”,其实网上“民情日记”,我也很喜欢,因为现在时代变了,通信手段都不一样了。那其实通过网上“民情日记”,能够把“民情日记”做得更好,确确实实很好。但是关键一点,网上“民情日记”做得再好,千万别忘了线下的“民情日记”。因为我们跟老百姓还是要接触,不接触你就联系不到感情的,所以这个网上“民情日记”,其实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更好地把“民情日记”做好。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嵊州生活网友情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标注作者及出处有误、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

223.png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