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养宠物的嵊州人看过来!浙江陈女士,差点失明!警惕这个习惯……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养宠物的嵊州人看过来!浙江陈女士,差点失明!警惕这个习惯……
转载
张金兰于 2024/06/04 08:39:4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越牛新闻
作者:
4886 阅读
0 评论
48 点赞
11
养宠物的嵊州人看过来!浙江陈女士,差点失明!警惕这个习惯……
显示
几个月前,35岁的陈女士感觉右眼不适,视物模糊,视力急剧下降,一度降到0.1,几近失明!令人意外的是,导致她视力骤降的原因居然是这种“怪病”。陈女士是浙江宁波人,几个月前,她感觉右眼视力突然下降后,在家人陪伴下来到当地医院眼科就诊。医生对陈女士进行了全面的眼底检查,发现其右眼存在严重的视神经视网膜炎合并黄斑前膜、增生性视网膜血管肿瘤,这是视力下降的直接原因。这层前膜是怎么形成的呢?医生仔细询问了解到,陈女士家中曾飞入蝙蝠,她在驱赶过程中皮肤被抓伤,因此高度怀疑是“猫抓病”。经过眼内液及血液的寄生虫筛查,患者的巴尔通体检测结果呈强阳性,最终被确诊为“猫抓病”。找到病因后,一番对症治疗,陈女士的视力得到了恢复。“狂犬病”听得不少,但这“猫抓病”大家确实比较陌生,它到底是什么?医生介绍,“猫抓病”是一种由巴尔通体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是罕见病,一般通过猫狗等宠物抓伤、咬伤,或者舔舐身上的开放性伤口后引起的感染。上述陈女士虽然并未直接接触猫,但猫跳蚤是巴尔通体的主要传播媒介,它们可能先叮咬蝙蝠,再传染给人类。医生提醒,猫抓病并不多见,易被漏诊、误诊。在感染后的2~3周,5%~10%的病人会出现眼部并发症,如视盘水肿、黄斑水肿伴渗出,随后逐渐形成黄斑前膜等,导致视力下降。“猫抓病”不会人传人。虽然不分年龄段,但“猫抓病”发病多数集中在2~24 岁,小儿和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中招”。该病临床表现多变,以局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征,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成年人,病程多呈自限性,1到3个月自己会好,但免疫功能较低的儿童,症状会比较严重,可能出现全身感染症状或眼部症状。猫抓伤部位3~4天后,出现红斑丘疹疼痛不明显,少数丘疹转为水疱或者脓包,偶尔可见形成小溃疡。2~4周后,该部位淋巴引流区域淋巴结出现肿大,此时猫抓伤口早已愈合,容易被患者忘记,从而少了“猫接触史”这一重要线索。部分患者可出现高热、全身不适、咽喉痛、脾肿大、结膜炎甚至抽搐等症状。医生建议,所有“猫抓病”患者均要进行抗感染治疗。尽管“猫抓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及早治疗可以缩短病程,降低发生全身性疾病或远期后遗症的风险。跳蚤、虱子等体外寄生虫,是巴尔通体的主要传播媒介,为猫驱虫能有效预防“猫抓病”。如领养流浪猫,要为其进行全面的体检和人畜共患病筛查。撸猫后要用肥皂水洗手,不要让猫舔到你的伤口。特别是家有小孩或免疫力低下人群,应避免接触猫而被抓或者被咬。如被猫狗抓伤或咬伤,要用肥皂水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冲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处约 15 分钟,用稀释碘伏等消毒剂涂擦伤口进行规范消毒处置,并尽快就医诊治。撸猫时不要过分亲密接触,尽量不要刺激猫猫,以免被咬伤或抓伤。来源:健康广州
嵊州生活网友情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标注作者及出处有误、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