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家校共育】家庭教育小贴士 | 每周益语(第6期)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教育园地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家校共育】家庭教育小贴士 | 每周益语(第6期)

转载 张金兰2023/11/01 08:30:5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嵊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作者: 5943 阅读 0 评论 45 点赞

image.png


如何面对青春期孩子拖延的问题?

image.png

家长说:孩子都上高中了,每天要叫起床,否则就迟到。晚上回家不督促,就不知道坐下来写作业。自己的房子从来不收拾,乱的无法下脚。“懒得要命!”


在面对青少年拖延问题上,

有一个很大的误区。

拖延就是懒。

你慢,你就是懒。

你拖,你就是懒。

《拖延心理学》中有这样一段话:


拖延常常是一个人的独立宣言,他试图通过拖延来告诉人们:“我是一个拥有自主权的人,我根据自己的选择来行动,我没有必要按照你的规定或者要求来做事。”在磨蹭的时候,孩子感受到了自己对事情的影响力,获取了掌控感,自我价值得到了加强。









青少年的拖延症背后有些什么心理问题呢?


01


畏难情绪

要做的事情颇有难度或者太多,孩子认为自己做不好或者不能完成,所以将事情搁置,迟迟不做。在心理学上,这种称为“自我妨碍”,又称“自我设阻”。


02


对任务难度评估过低

对于要做的事情的基本信息掌握不全面,孩子觉得这件事很容易完成,不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导致预留给这件事的完成时间不足。


03


对抗情绪

发布任务的人是自己不喜欢的,发布的任务是自己不喜欢的等等原因,导致产生不愿意去做这件事的想法,非得等到迫不得已再勉强完成。









青少年拖延不要简单认定他懒。


拖延是对不喜欢、不擅长、不确定的事的回避。大人和孩子都会这样做,别觉得这就是独一份的坏。


帮助青少年去寻找背后的原因,针对具体的事件,逐步去完成。


01


父母适时的退出,把孩子的事情还给他自己

孩子的事归根究底是孩子的事情,不是父母的事情。

如果家长干预过多,孩子做事的主动权就会丧失,会渐渐的从内动力转变为外动力,也就是父母的唠叨、监督等。

当你尝试把自主权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对结果负责时,孩子会慢慢找回状态。


02


跟孩子沟通制定完成任务的目标和方法

可以和孩子沟通,甚至可以让孩子自己定,将任务分成一个个小的,较易达成的目标,再让孩子去做。任何事都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和改变的过程,不要急着说孩子一点也没变化,孩子今天用了一个小时,明天用了59分钟,这也是变化。不要着急,相信孩子有自己的节奏。


03


让孩子多做自己喜欢的事,增加自尊和自信

我们说所有的孩子本身都是有内驱力的,但是因为家长的一些不恰当的对待,逐渐让孩子丧失了做事的动力和兴趣。

如果孩子当下的事情没有兴趣,那就先让孩子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当孩子在一些事情上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和成就感的时候,孩子整个人的状态都会为之发生改变。









最后一点,

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

相信孩子本身都是向着

积极的方向去发展的。

提供孩子所需要的帮助,

给足爱,

有时候也就够了。




文字来源:吕柳清

本文编辑:吴畑甜

图文审核:竺浩军



来源:嵊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嵊州生活网友情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标注作者及出处有误、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

image.png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