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警惕!小小的蜱虫使母子接连发病,1人去世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民生热点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警惕!小小的蜱虫使母子接连发病,1人去世

转载 张金兰2023/08/22 08:25:5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越牛新闻 作者: 6256 阅读 0 评论 45 点赞
近日
江苏一名老人在干农活后突发疾病离世
照顾母亲生活起居的儿子
也出现同样症状
经诊断母子俩得的都是
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幕后元凶居然是小小的蜱虫……

母亲被蜱虫叮咬

发现不及时去世

家人将其送到医院,最终被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与其母亲一致。

据介绍,去世的这位患者,因为被蜱虫叮咬发现不及时,送到医院时,血小板减少,鼻腔、牙龈出血,已经处于意识欠清状态,检测布尼亚病毒载量每毫升高达10的9次方拷贝。

幸运的是,老人儿子由于年轻、身体抵抗力好,加之病毒载量低,经过一周治疗便康复出院。

蜱虫伤人不少见

近年多地均有报道

近年,多地均有报道蜱虫伤人事件。

被蜱虫咬伤,绍兴新昌一家1人去世

此前,绍兴新昌王大姐(化名)的母亲上山采茶后开始发烧、腹泻,几天后不见好转,意识模糊,被送到当地医院,但没能抢救过来。

老太去世后,王大姐和妹妹为母亲擦身、穿寿衣,料理完后事没多久,王大姐一家和妹妹相继出现发烧、腹泻,王大姐送浙大一院急诊时已意识模糊,被诊断为病毒性脑膜炎。

经医院检测,四人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均为阳性——这是一种以蜱虫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病毒感染。医生推测,老太太很可能在上山采茶时被蜱虫叮咬,出现症状后未能及时就医,又将病毒传至家人。

被蜱虫咬伤,绍兴上虞一家2人去世,2人危重

2018年7月,短短一个月时间,绍兴上虞21岁的小伙小王(化名)的外公外婆相继去世,大姨沈女士多脏器衰竭,小王自己也高烧不退。他们发病前都有相同的病症:发烧、腹泻、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白细胞和血小板骤降。
原来,小王的外公是一位河道淤泥清理工,他在清理淤泥边的草丛时,可能不小心被蜱虫咬到没注意,感染了新型布尼亚病毒而没有及时确诊治疗,不幸去世。小王的外婆,因为照顾外公,有亲密接触,也感染上了病毒。
小王和沈女士,可能是在接触和护理病人时,不经意接触了含有病毒的病人血液和分泌物,造成了病毒感染。

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

严重时可致死

北京疾控介绍,感染这种病毒后,一般要经过1周至2周的潜伏期。然后突然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血常规检测可以发现白细胞和/或血小板进行性下降。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新型布尼亚病毒

该如何治疗和预防呢?


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治疗主要为支持治疗,尚无特异性的抗病毒治疗。
尽管被蜱虫叮咬后发病率不高,但专家建议不可忽视防护工作。蜱虫叮咬后如处置不当,可能会把蜱虫口器“遗留”在皮肤里,易感染病毒。

科学做法是发现被蜱虫叮咬后,不可强行将其拔除,应该用2%利多卡因、液体石蜡、凡士林、甘油等涂抹在蜱虫头部,使其自动松口,然后用镊子等工具轻轻拔出。如果没有上述条件,也可尝试用蚊香熏,使蜱虫松口。拔除蜱虫后的伤口要用碘伏消毒。如果“口器”已留在皮肤里,可手术取出。


专家提醒,蜱虫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方,以及动物体表,尤其在春、夏季比较活跃,这一时期在户外遛狗、露营、园艺、采茶、耕种或打猎都可能增加被蜱虫叮咬机会。

近几年,露营、野营十分流行,野外游玩时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地长时间坐卧、玩耍,出行时最好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不穿凉鞋。被叮咬后注意观察体温及一般情况,有不舒服及时就医。接触患者血性分泌物要严格消毒,减少人际间传播。


来源: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微、上观新闻、南京晨报

嵊州生活网友情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标注作者及出处有误、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

二维码.jpg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