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当地时间8月9日,世界卫生组织(下文简称世卫组织)宣布,将新冠病毒变异株EG.5从“需要监测的”变异株提升为“需要留意的”变异株。
该变异株的流行率一直在稳步上升。但世卫组织表示,EG.5对公共健康构成的风险较低,没有证据表明它会比目前流行的其他变异株引起更严重的疾病。
什么是EG.5?它在哪些地方传播?
EG.5是新冠病毒奥密克戎亚变异株XBB.1.9.2的“后代”,于今年2月17日首次被发现。
这种病毒进入人体内细胞和组织的方式也与XBB.1.5和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株类似。在社交媒体上,网友已经按照希腊字母表给这个变异株起名为“艾里斯”(Eris),但这并未得到世卫组织的正式认可。
自7月初以来,EG.5导致的新冠感染病例越来越多,世卫组织于7月19日将其列为“需要监测的”变异株。
截至8月7日,已有来自51个国家的7354份EG.5基因序列被上传至“全球共享所有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ISAID),包括美国、韩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
世卫组织在其最新评估中提及EG.5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亚变异株,其中包括EG.5.1。据英国卫生安全局称,EG.5.1目前约占医院检测发现的新冠病例的七分之一。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估计,EG.5从4月份起就已经在美国流行,目前约造成17%的新感染病例,已超越奥密克戎其他亚变异株,成为最常见的变异株。据美国联邦卫生机构称,美国各地因新冠住院的人数不断增加,最近一周住院人数增加了12.5%,达到9056人。
EG.5并不比早期变异株风险更大
根据世卫组织的声明,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风险被认为较低,与XBB.1.16和其他目前流传的“需要留意的”变异株所带来的风险一致。但它的传染性可能更强。
世卫组织表示,虽然EG.5已显示导致患病率增加、具有生长优势和免疫逃逸等特点,但迄今为止尚未有新冠感染严重程度上升的报道。
世卫组织强调,这种生长优势和免疫逃逸特性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EG.5可能会导致病例发病率上升,并在一些国家甚至全世界占据主导地位。
EG.5引起的症状与此前类似
EG.5引起的症状与其他新冠病毒毒株相同,例如喉咙痛、流鼻涕、咳嗽、鼻塞、发烧、疲劳、身体疼痛以及可能的味觉或嗅觉丧失。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10日消息,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医学院传染病科主任托马斯·鲁索表示,这些症状似乎与其他新冠病毒毒株引起的症状相同。流鼻涕、头痛、疲劳、喉咙痛和打喷嚏等症状较为常见。老年人、免疫系统受损或患有多种其他疾病的人遭受更严重影响的风险更高,可能包括下呼吸道疾病、胸痛和呼吸急促。在美国,该病毒每周仍导致数百人死亡,因此,如果自认为可能感染该毒株,进行检测很重要。
疫苗仍能预防EG.5感染
EG.5.1具有XBB.1.9.2所没有的两个重要的附加突变,即F456L和Q52H,而EG.5仅具有F456L突变。EG.5.1中额外的微小变化,也就是刺突蛋白中的Q52H突变,使其在传播方面比EG.5更具优势。
好消息是,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言人称,目前可用的治疗方法和疫苗预计仍对该变异株有效。
英国路透社报道称,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曼迪·科恩表示,9月份更新的疫苗将提供针对EG.5的保护,而新变异株并不代表重大转变。
英国卫生安全局表示,疫苗接种仍然是抵御未来新冠疫情的最佳防御措施,因此人们尽快接种所有符合条件的疫苗仍然非常重要。
8月3日,中国疾控预防控制中心公布了7月份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7月全国发热门诊诊疗量以及新冠重症病例数都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相比6月份,7月份全国报告的新增新冠重症病例以及死亡病例分别环比减少1513例,174例。
7月以来,华山医院感染科病房内收治的新冠感染重症患者比例约为5%,主要集中在首阳、高龄、基础疾病控制不佳以及未接种新冠疫苗的人群中。而实际就诊患者中,短期内重复感染、“三阳”的情况很少,“四阳”几乎没有。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表示,现在是处于一个相对平稳、或者说低谷的阶段。确实我们也碰到过在短期内可能三个月后又感染一次的情况,但是大多数这些患者都是比较轻症的。
专家:我国尚无需担心新疫情
“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变异株EG.5仍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家族的一员,其对人的毒力没有增强,但免疫逃逸和感染细胞的能力更强,因此其传播范围相对较大。”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总体来看,变异株EG.5造成的危害在可控的范围内,我国尚不需要担心EG.5可能带来的新一轮疫情影响。
南方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及应急管理学院流行病学教授魏晟介绍,我国现阶段已经建立了多个监测系统来检测新冠病毒变异株在人群中的流行情况,例如我们从哨点医院收治的病例采样进行病毒测序来监测变异株的状况,通过医院报告的病例来了解新冠病毒的致病性,也可以通过污水病毒监测等工作收集病毒在人群中流行的信息,并评估其影响。从现有的数据来看,新的变异株的致病性并没有造成显著的影响,因此个人层面除了日常的注重个人卫生习惯外,无需过度担心。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科技日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嵊州生活网友情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标注作者及出处有误、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