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县儾】郑兴国:咫尺匠心 凿光留痕
转载
张金兰于 2023/04/10 08:49:4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嵊州新闻
作者:
5091 阅读
0 评论
48 点赞
郑兴国,1964年出生于浙江嵊州,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授予首届“金雕手”称号。作品《丰碑》被四川省民俗文化博物馆收藏,转而作为纪念汶川大地震的代表作被阿坝州博物馆永久性收藏;近十年来,先后有《同祖同根》《子在川上》《引福归堂》《秋水伊人》《洞天胜境》等数十件作品在国家级、省级的各类展评中获得金奖。郑兴国:咫尺匠心 凿光留痕
1980年的夏天,17岁的郑兴国高中毕业。少年满志,不满意一辈子在草木疯长田里度过,决心凭着自己的绘画功底,开始跟着表哥做雕花匠。
白天,他学做雕花,雕各式各样的家具,晚上,他不厌其烦地画画,尤其是描摹人物。在那里,他接触了大量的人物雕刻:四大美女、弥勒、观音等。有些高难度的雕刻,比如赵子龙大战长坂坡等题材,别人不敢轻易下手,他却主动请缨。后来,因慕东阳木雕的美名,冲着学艺的机会,他们又去了义乌一家木雕厂为东阳木雕厂加工。东阳木雕对人物面部造型有三刀法之说。听师傅讲解三刀法后,郑兴国在原有的实践经验上,明白了木雕的深意。随后,郑兴国他们就接下了义乌元宵灯会雕凉亭、雕狮子的一些活儿,轧在一帮老师傅堆里,逐渐崭露头角。就当郑兴国以为自己可以凭借木雕技艺得以安身立命,命运却跟他开了个玩笑。23岁时,开办的梳妆台厂,连本带款的赔光。经营的木材生意,血本无归,债上加债。一连串的打击,令他也觉得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便一心一意踏上了做木雕师傅的路。
从江苏宜兴到广东江门,从一家厂到另一家厂,七年里,郑兴国细细研究不同雕琢技法的特点,尤其是高难度的人物雕刻。
七年里,他开阔了眼界,接触黄花梨、小叶紫檀等名贵木材,并根据木材的质地,雕琢了无数令人动心的作品。或许,七年的雕刻时光,对普通人生的七八十年而言并不算久,但若细细展开,花鸟、人物,时光在那一凿一刻间永驻。1996年,因为孩子要上学,他带着一家三口到老家嵊州,创办了“兴国工艺木雕厂”。九年后,因嵊州艺术村的成立,郑兴国成了入驻该村的第一批民间艺术家,把厂子交给了老婆打理,自己则专注于根雕事业。虽然木雕与根雕还是有区别的,但对一个成熟的木雕师来说,以多年的控刀能力和与木材长久相处的联系,稍稍注意,便很快能将手中的刀在根雕雕刻出佳作了。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上下每一个人。身为艺术家的郑兴国参加了几次捐款活动。或许艺术家天生比常人敏感几倍,他带着悲痛与热爱,拿起手中的刀,创作了《丰碑》《母亲的脊梁》等根雕作品,用根雕表达故事,用根雕表达他心里的无法言明的情感。艺术来源于生活,情感是艺术创作的本体,也是艺术创作的主宰与灵魂。正是因为他的这份柔情,让作品形成了细腻与粗犷相结合的艺术风格,是根雕,亦是幅工笔画,在山川好景间,因为活灵活现的人物而让整件作品显得动静结合,变得理趣而有温度。后来,郑兴国也将这根雕的奥妙传授给了徒弟,常常教导徒弟说:“笑要从内心发出来,一定要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到作品中去。”
“我就一辈子雕、刻、切、划。”这是郑兴国对自己的总结,虽是简单的九个字,对于传承人而言是有分量的。
因为手艺人只有从实打实的基础开始学习,一定要在“技”上面过硬,那么“艺”在构思的时候才能在手头上表达出来。为响应乡村振兴,传承发扬嵊州根艺,郑兴国招收了一批又一批徒弟,不仅传授雕刻技艺,更教导他们做人的准则。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根雕的独一无二还无法由机器雕刻出来,手艺人的初心亦是从未改变。郑兴国的众多学生大多打小就有美术功底,因缘际会成了郑兴国的学生。从他们口中了解到,根雕要锯胚、修光,但最艰难的时候,是刚开始时学习根雕凿出圆形,连刀器都握不住,需要极强悍的心性才坐得住板凳。在老师的教导下,技能逐渐提高,意识到一个材料到自己的手上经历了千辛万苦,漂亮的基底更需要技艺与艺术来表达,也慢慢地沉淀下来了。“很多是别人烧饭都不能用的烂木头,我把它们收回来”,那些他人眼中的“烂木头”经过郑大师的手,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对于乡村振兴,郑大师是这么理解的,“每一位手艺人都将现有的乡村资源利用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
《金庭洞天》作为嵊州市根雕艺术家协会会长,近年来,郑兴国将创作的目光投注到剡溪文化,投注到家乡嵊州。在古意悠然的诗词歌赋里厚植根基,注重在大自然的体验中捕捉灵感,构思创作出物我契合,气韵生动的《唐诗之路》系列作品。《金庭洞天》描绘书圣聚贤雅集、曲水流觞的场景,大大小小近百名人物,他们或吹箫,或抚琴,或下棋,或饮酒,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作品《观瀑》根据材料自然的肌理,形成天然的瀑布氛围,而其中老者睿智沉稳,小孩嬉闹纯真,带人们进入青山流水间的仙境。《全唐诗》中吟剡的诗篇达540多首,郑兴国借根雕让更多人了解唐诗之路,了解嵊州。
来源:文旅嵊州
嵊州生活网友情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标注作者及出处有误、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