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嵊州“小黄山遗址保护”规划发布!涉及工业厂房、村庄等拟搬迁
8月7日,嵊州市人民政府网发布了 关于小黄山遗址保护规划(2023-2035年)的公示。


小黄山遗址位于嵊州市甘霖镇小黄山村上杜山自然村与白泥墩村交界处,其主体部分距今 9500-8000年之间,是上山文化代表性遗址之一,其年代超过河姆渡遗址和跨湖桥遗址的年代,也是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同一时代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之一,内涵丰富,不同以往新石器时代以洞穴、山地遗址类型为主的特点。
小黄山遗址南侧 1.5 公里为钱塘江流域曹娥江上游水系剡溪的支流长乐江,北侧紧邻崇仁江南岸,地处曹娥江流域上游长乐江宽阔的河谷平原,坐落于会稽山由北向南伸展的岗丘南端 相对高度约 10 米的古台地上,岗顶平缓,遗址面积约为 10 万多平方米,由于砖窑厂多年烧砖 取土,古台地中心和北部已被挖掉5万多平方米,现有面积约 5 万平方米左右。

1、小黄山遗址出土的古稻遗存、石器及陶器,支撑了上山文化遗址群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钱塘江流域见证人类“稻作农业起源”重大意义的遗址群,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关键阶段“稻作农业起源"提供了完整证据链。
2、小黄山遗址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系统,见证了上山文化遗址群稻作生活基地的选择与资源利用。
3、小黄山遗址对上山文化遗址群包含新石器革命5大特征要素中“农业、磨制石器、定居聚落、陶器”4 大特征要素均有重要支撑作用
4、小黄山遗址群选址、聚落遗迹以及古稻遗存,印证了上山文化代表了人类早期耕种行 为与定居同时出现的独特模式
5、小黄山遗址为研究上山、跨湖桥、河姆渡三大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时空分布范围、相互 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资料。
6、小黄山遗址发现的墓葬是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发现的年代较早的一批墓葬资料,对研究 当时的墓葬习俗县有重要价值

1、工业搬迁: 近中期拆除并迁移保护范围及二类建设控制地带内现有的工业厂房和公共服务类建筑,并限期停产工业项目。
2、村庄搬迁: 规划对小黄山遗址东侧的黄山岗头自然村进行拆迁转移安置,共 14 户,人口 40 人,安置于白泥墩村(上沙滩片区)。居民调控应纳入甘霖镇相关规划,提出合理和有利的安置政策。
3、现代坟迁移: 近中期迁移遗址台地西侧现代坟,迁移地址依当地实际情况就近选址。
4、生态环境修复: 企业搬迁后,开展土壤、地下水污染评估,在保证地下遗址安全的前提下,遵循“最小干预”原则,采用扰土程度最小方案整治污染。
结合环境考古研究和历史研究,根据遗存保护和利用要求,修复部分历史植被。 小黄山遗址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依存于曹娥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建议在更大范围内采取有效的治理保护措施,制止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建设活动。
5、河道治理: 针对崇仁江白泥墩段流域气候多雨水的现象、疏通河道,加强流域的综合管理












来源:嵊州市人民政府网、绍兴之门
嵊州生活网友情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标注作者及出处有误、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