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作为越剧的发源地,近年来,嵊州通过一系列特色活动,炒热传唱氛围,深耕传承与发展,让更多人看到了越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浙江日报对此进行专版报道。
百年越剧,薪火相传。在绍兴嵊州,越剧正踏上一趟崭新的青春之旅。
热闹的“嵊州村越”唱响序章,从面向公众“海选”,到站上大舞台激情“打擂”,点燃全民参与激情,线上线下流量满满;青年越剧人才辈出,民间高手以戏会友,越剧“大家庭”迎来更多朝气蓬勃的新面孔;还有一系列越剧文化惠民活动,在城市社区、乡村文化礼堂里上演,越来越多的戏迷朋友从天南海北汇聚越地,互动交流趣味共享……
越音袅袅,剡溪两岸流光溢彩。作为越剧的发源地,近年来,嵊州通过一系列特色活动,炒热传唱氛围,深耕传承与发展,让更多人看到了越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越剧小镇 越音袅袅)
“嵊州村越”
点燃全民传唱热情
不久前,嵊州市甘霖镇东王村里人头攒动,伴随着人群发出的热烈欢呼声,“越嵊州 越有戏”第三届乡村越剧联赛(嵊州村越)正式拉开帷幕。
村里的古戏台前围满了村民,在开幕式中,多位越剧名家登台助演,将现场氛围炒得火热。随后,浦口街道和长乐镇的战队成员们闪亮登场PK竞技,共同唱响揭幕战。戏台上,选手们高声开嗓、自信表演,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和掌声。
据了解,此次“嵊州村越”比赛经过前期海选,已选拔出15支乡镇(街道)代表队的主力成员,在接下来的比赛中,这些队伍将通过小组赛、淘汰赛等形式,比拼越剧唱功和表演技巧,唱响“好声音”。
素有“中国第二大剧种”之称的越剧,诞生于嵊州的田间地头,从“落地唱书”的“草根”艺术形式一路走来,于百年时光中精心雕琢,在嵊州积累了深厚的民间基础。在这里,“少到开裆裤,老到白胡须”,几乎人人都能哼唱几句越剧经典。
不设门槛、全民参与,如期而至的“嵊州村越”,为广大越剧戏迷“量身定制”了大舞台。从随口唱唱自娱自乐到站在聚光灯下展现风采,从门前的古戏台、文化礼堂到镜头前的现场直播,还有机会与越剧名家“面对面”互动、学艺,“嵊州村越”迅速成为老少咸宜的越剧盛会,得到了八方戏迷朋友的热烈欢迎。
战队成员排练、比赛现场实况、幕后趣味花絮……搭上社交媒体的快车,“嵊州村越”的相关话题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带来泼天流量。据统计,去年第二届“嵊州村越”期间,通过全媒体传播矩阵,相关赛事直播活动全网观看人次超过千万,相关话题全网阅读量、播放量突破10亿。
从组织戏迷在“圈内”狂欢到火爆“出圈”,“嵊州村越”来到第三年,仍在比赛形式和内容上不断探索、创新,为赛事注入新的活力。
在今年的大赛中,舞台之上,选手们比拼唱功、以戏会友;舞台之外,线上活动同样热闹。嵊州同步举行“嵊州村越”自媒体达人创作赛,鼓励自媒体个人参赛投稿,还邀请专业院校大学生前来越地采风,关注赛事中的精彩瞬间,展现剡溪两岸的风土人情,用更加时尚、多维的视角,见证越韵流芳。
据了解,在后续的“嵊州村越”全国赛上,除了与流行音乐、国风动漫、游戏IP等元素联动,开发“越剧+”跨界创意作品,嵊州还将聚焦不同年龄段的选手和戏迷,开设特色赛道,在激活传统艺术生命的同时,助力越剧继续“破圈”,为越剧之乡带来更多流量。
(“富乐嵊州·天天有戏”百姓大舞台活动)
薪火相传
培养更多越剧人才
从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的贾廷,到新原创越剧大戏《我的大观园》中的贾宝玉,这段时间,青年越剧演员陈丽君又“火”了一把,这位在舞台上英姿飒爽的“嵊州囡”,仍在探索越剧的更多可能性。而当传统艺术邂逅时尚创意,更多人看到了越剧的青春无限,也吸引了许多年轻人从“追星”到溯源,渴望走进越乡,主动了解、学习越剧艺术。
越剧的薪火相传,离不开一代代越剧人锲而不舍、上下求索的开拓精神,也正是这些全身心投入艺术世界的个体,点亮了越剧产业蓬勃发展的星光。
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年越剧人才,赓续百年越音,今年5月18日,浙江音乐学院越剧学院在嵊州揭牌,这意味着越剧在发源地正式构建起“中本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据了解,浙江音乐学院越剧学院将在传统越剧表演、戏曲作曲、越剧音乐伴奏的基础上,系统规划越剧艺术理论、越剧戏文创作、越剧导演、越剧舞美和艺术管理等专业,建构“越剧学”学科体系,为越剧艺术培养不同层次、全方位的专业人才。此外,学院还将实施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
实际上,在探索专业越剧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上,嵊州早已行动起来。在2019年,素有“越剧艺术家的摇篮”美誉的嵊州越剧艺术学校便于与浙江音乐学院携手,开展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试点工作;去年4月,浙江音乐学院与嵊州市人民政府签署校地合作协议,并组建优秀专家团队,参与指导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艺术人才培养、赛事实践等,探索推进戏曲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教育体制改革创新。
“越剧学院的成立,对越剧艺术乃至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荣广润说,此次浙江音乐学院越剧学院的成立具有开创性,也将为越剧艺术解锁更多优质的人才培养模式。
如今,越剧正迎来更多的新面孔、新内容。近日,走进嵊州越剧艺术学校,全新的沉浸式新古典越剧《梦回大观园》在校内展演,粉墙黛瓦之间,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经典角色纷纷登场。该剧导演、学校科研处副主任夏曙光介绍,这部新剧以《红楼梦》为蓝本,用更加现代的视角进行演绎,在沉浸式的互动体验之中,收获了不少年轻观众的喜爱。
可以看到,跳出传统舞台的限制,越剧的表演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在更多青年演员的加持下,越剧也有了更多的年轻“粉丝”。
(古戏楼里好戏连台)
好戏连台
文化惠民欢乐不停
近日,在嵊州市文化馆小广场,一场热闹的百姓大舞台拉开帷幕。舞台上,专业演员唱响越剧折子戏,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驻足,前排的观众纷纷举起手机“打卡”。
“全年预计开展200余场越剧演出,好戏连台、欢乐不停。”嵊州市文广旅游局党委委员、文化馆馆长姚华江介绍,通过持续数月的“富乐嵊州·天天有戏”百姓大舞台活动,在市区7个点位常态化开展演出,让嵊州市民和外来游客每天都能赏美景、看好戏,感受越剧之乡的魅力。
在嵊州越剧小镇,每逢节假日,这里总是人气满满。古戏楼里能看连场好戏,在街上与经典越剧角色沉浸式互动,还有各类文化市集、创意打卡等时尚趣味活动,让小镇成为闪亮的越剧文化地标。
除了惠民演出常驻百姓“家门口”,嵊州还开展2025戏剧“嵊”宴百场大戏展演活动,活动贯穿全年,邀请上海越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福建芳华越剧院、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等知名院团前来演出,并通过寻根展演和交流活动,推动越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悠悠越韵,不只飘荡在城市社区。如今,在嵊州的许多乡村文化礼堂里,也常听得越音声声,茶余饭后,总有村民跑来切磋唱功、交流越剧文化。
在嵊州市仙岩镇仙岩村,村民总爱去“仙韵戏迷角”唱戏,在村里“仙韵越剧团”团长沈柏松张罗下,当地还组建起半专业的越剧团,排起整场大戏。
原来,去年来,嵊州招募了一批对越剧充满热情、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志愿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的是小学音乐教师,有的曾在街道文化站工作,还有的是从“嵊州村越”中脱颖而出的民间越剧爱好者,通过专业培训“上岗”后,他们发挥特长,活跃在村社里,积极组织各种越剧教唱和文化交流活动,激活基层文化建设的“一池春水”。
(你有故事我有酒,越剧小镇等你来)
今年以来,嵊州开展越剧传唱进礼堂活动,建立越韵作品库,定期在文化礼堂里开展巡演。清廉越歌、九斤姑娘普法、越剧版文明好习惯歌……在巡演中,各种越剧创意作品轮番上演,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好故事。
据了解,到今年底,嵊州还将开办50场以上的“越剧村晚”活动,借助文化礼堂的舞台,邀请村民自编自演、传唱越剧,还将通过丰富的集市活动和民俗活动,营造热烈、喜庆的欢乐氛围。
嵊州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潮新闻 (浙江日报记者阮帅 嵊州融媒记者闾高桥)
嵊州生活网友情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标注作者及出处有误、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