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非遗工坊走向世界,看看嵊州这名年轻人如何创新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民生热点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非遗工坊走向世界,看看嵊州这名年轻人如何创新

转载 张金兰2024/12/11 08:54:1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 7588 阅读 0 评论 53 点赞


image.png

  2022年,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嵊州竹编,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的嵊州竹编非遗工坊设立,工坊带头人吕爽是一个95后,“我的爷爷是当地有名的篾匠师傅,我爸爸跟着爷爷做竹编,到我已经是第三代”。

  吕爽坦言,非遗行业普遍面临从业者年龄偏大的问题,“我们工坊有40多人,多数在60岁左右。这些年我们在面向社会招聘的时候,会倾向于年轻人”。只要愿意加入,非遗工坊就提供培训与“保底”工资,熟练工超出“保底”部分还计件付费。目前,工坊直接或间接带动周边群众200余人就近就业,人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

  在浙江,非遗工坊促进就业增收,如“临海草编”非遗工坊,2023年带动近10万闲散劳动力从事帽坯编织生产;“塘栖百匠”非遗工坊汇聚当地80多名老手艺人,年创造产值超过5000万元;“苍南百艺”传统工艺工作站,汇集进站非遗工坊38家,形成产业链,2023年相关产业产值突破10亿元。

  创新非遗产品,开发非遗研学

  嵊州竹编曾经大量出口到日本、欧美,以动物、人物摆件为主,技艺精湛。到了吕爽这一代,她将目光投向国内市场、投向日常生活。“我们用竹编来制作茶道和家居用品,既扩大了非遗的应用场景,又让生活更有文化味道。”

  为迎合饮茶风尚,工坊开发出竹编茶桌、茶盘、茶具收纳盒等茶系列产品40余种;为适应简约装潢风格,推出竹编屏风、椅子等“不可居无竹”家具系列产品30余种。这些非遗产品受到市场欢迎,年产值超过700万元。

  非遗工坊除了卖产品,还卖体验,前者激发了观众了解“何以非遗”的好奇心,而后者让非遗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

  2018年,吕爽大学毕业回到嵊州,研学在当时还是一个小众领域。从吸引零星客人到自家工坊体验竹编工艺开始,如今,团体客人越来越多,还有远道而来的台湾客人。“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吕爽的团队还走进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校园,把非遗传给下一代,“现在每个月能办4-5场研学活动,暑假更多”。

  在嵊州,竹编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迎来新的生机。通过创新设计和现代技术的融合,传统竹编产品被赋予了更多实用性和艺术性,不仅保留了手工技艺的灵魂,还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这既为竹编技艺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年轻人提供了了解本土文化的桥梁,共同书写着古老技艺的新篇章。

image.png

来源:爱嵊州

嵊州生活网友情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标注作者及出处有误、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

223.png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