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非遗邀你,共赴一场文化之约~
转载
张金兰于 2024/11/19 09:02:0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
7465 阅读
0 评论
52 点赞
时隔三年
李子柒以“传统文化创作者”的身份回归
这一次,火的不止李子柒
还有各地非遗
在越剧之乡嵊州
也有很多非遗值得青睐
有被嵊州女儿陈丽君安利的越剧
也有竹编、根雕、剡藤纸等指尖非遗
还有小笼包、榨面等舌尖上的非遗美食
嵊州是众多非遗技艺的摇篮
嵊州市文旅集团诚邀李子柒
以及非遗爱好者
来嵊州奔赴一场文化之约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 “第二国剧”“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之称,在国外被誉为 “中国歌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位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唱腔犹如潺潺流水,婉转悠扬;表演细腻动人,似春风化雨。这原本的 “乡间小戏” 走向成熟,发展为都市型、综合性越剧。
“良工眇芳林,妙思融动聘,篾短秋蝉翼,因助望舒景。”嵊州竹编素以造型优美、形态逼真 、编织精巧 、实用与欣赏兼备而驰名中外,有“中华竹编第一家”之誉,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竹编之乡”。
嵊州竹编的历史文化不仅体现在其工艺和艺术价值上,还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无论是精致的花篮、巧妙的动物造型,还是细腻的装饰画,都展现出嵊州竹编艺人的高超技艺和无限创意。
嵊州根雕始于明清,木雕艺人妙手回春,于枯根沉木上雕琢,使其 “七分自然三分雕,神形兼备胜天巧”,化腐朽为神奇。20世纪80年代,嵊州根雕踏上快速发展之道,呈现三大工艺特色:天人合一、雕刻精湛;题材广泛、种类繁多;开掘深入、品位高雅。
2007年6月,嵊州根雕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熠熠生辉于文化之林。
嵊州泥塑是一种嵊州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嵊州泥塑创制于民国前,当时该县城关镇东街设有菩萨店,艺人们用“手捏泥人”的方法,手工制作并出售观音、财神等泥塑产品。2007年,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宓风光先生 作品《朝圣路上》
嵊州泥塑在传承中积极发展,在发展中大胆创新,以造型丰满、浑厚、简炼、夸张为基调,运用拉长变形手法,吸取国画大写意的着色手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创作了一大批玲珑精巧、优美耐看、内涵深广、独树一帜的泥塑精品,并以自己独具的艺术特色与天津泥塑、无锡惠山泥塑形成三足鼎立。
嵊州紫砂,以崇仁紫砂为最,原泥矿物质含量丰富,透气不渗水、高温不爆裂。嵊州紫砂经高温烧制后,红像海棠、紫如鸡冠、黄似葵花……鲜艳可人。1978年,著名书法家沙孟海见了嵊州紫砂后连声叫好,欣然题写“嵊县紫砂”。嵊州紫砂以品种多、造型新、色泽雅、制作精而闻名于海内外。
唐人顾况《剡纸歌》云:“剡溪剡纸生剡藤,喷水捣为蕉叶稜。”剡藤纸,以产于剡县(今嵊州)而得名。西晋张华《博物志》载:“剡溪古藤甚多,可造纸,故即名纸为剡藤。”剡纸因薄、韧、白、滑,亦被称为“玉叶纸”。因其白和韧的特点,剡纸不但是书写上品,还可用来制帐、制被、包茶等。
莹润光泽的剡藤纸,以坚滑而不凝笔、质地精良而获书法家们赞叹,亦因“光色透于金版”“性不蠹而耐久”,成为古籍撰印的上乘佳品。2018年6月份,剡藤纸被列入嵊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嵊州小笼包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大禹时期。考究的工艺成就了嵊州小笼包不一样的口感,“葱香肉鲜,饱满有嚼劲”,深受五湖四海人们的喜爱。2023年1月,嵊州小笼包制作技艺入选第六批浙江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手工榨面是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嵊州的传统特色小吃,素有“江南第一面”之称。榨面有多种多样的烹饪方法,煮、炒、凉拌都可以。
在嵊州,榨面有着各种各样的吉利寓意:女儿出嫁当天,娘家人要为女儿煮上轿榨面;产妇坐月子,要烧月子榨面;招待尊贵客人,要烧鸡蛋榨面。
///
欢迎来到嵊州
探寻非遗之美
共同书写嵊州非遗文化的新篇章
嵊州非遗,值得!
来源:文旅嵊州
嵊州生活网友情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标注作者及出处有误、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