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流转中,嵊州江浙闽三省烟商会馆旧址静伫于嵊州老城,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荣光。这座古建筑,不仅是烟草产业变迁的见证者,更承载着烟商家族的传奇与梦想。
东后街十六号,曾是“烟叶公所”,后归于平凡。2004年,从小居住于此的卢士贤于天井中发现一块刻有“江浙闽三省烟商会馆重修碑记”字样的青石碑,详细记载有会馆名称“永安会馆”及民国时期原地址编号:东后街66号,重修年代为民国九年(1920年)。石碑的发现,足以证明嵊县作为烟草集散地的历史与地位,其后,石碑亦被中国烟草博物馆所永久珍藏。
会馆旧址,前后三进,两侧设通长侧屋,除第二进关帝庙外,悉为二层建筑。首进前厅,门上石匾额“布昭圣武”四字彰显威武。次进为关帝庙,为安抚烟民所建;后厅则与生活区相连,整体建筑木雕精致,尽显清末民初之艺术风貌。

门上石匾额刻字“布昭圣武”

会馆主体建筑 关帝庙

烟商生活区侧门
嵊州烟草之盛,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作为中专枢纽,嵊州烟叶远销四方,烟商云集。清末民初,卷烟兴起,传统烟草业历经变革,但仍保持繁荣。抗战时期,嵊县成为物资中转要道,烟草业更是迎来发展契机。
嵊西东山义记出品宝福牌烟标
嵊县富润利兴烟社画鼠牌烟标解放之初,烟叶仍由私商收购;上世纪50年代起,由供销社为国营公司代购;60年代末,因退耕还林政策导致烟叶种植锐减。然嵊县不断自我革新,自我完善,于1967年试种香料烟获得成功。1989年,嵊县先后被中国烟草总公司定为全国优质香料烟基地县,成为全国香料烟的主产地之一。
虽言“吸烟有害健康”,但烟草史亦是嵊州经济史的重要一篇。
百川归海海盈川,万山坐落起新峦。曾经的江浙闽三省烟商会馆记录着时代变迁,未来,这里将被赋予新的文旅角色。风华见证,岁月留痕。期待2025年,江浙闽烟商会馆旧址再现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