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省媒盛赞嵊州:茶韵越音,文化双璧,“富乐”发展铸新章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嵊州焦点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省媒盛赞嵊州:茶韵越音,文化双璧,“富乐”发展铸新章

转载 张金兰2024/04/08 09:28:45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5175 阅读 0 评论 52 点赞

     4月3日,浙江日报下属的潮新闻平台推出了一篇关于嵊州的专题报道,深入而全面地展示了嵊州在茶文化与越剧文化方面的独特魅力。作为“世界著名茶乡”,嵊州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叶品质上乘,吸引了无数茶友的目光。近年来,嵊州更是巧妙地将茶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以茶促旅,不仅提升了当地茶叶的知名度,也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嵊州的越剧文化也备受瞩目。越剧作为发源于嵊州的地方剧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观众喜爱。嵊州在越剧的传承与发展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培育出了众多优秀的越剧人才,还创作了一系列深受欢迎的精品剧目,为越剧艺术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报道还指出,嵊州在产业链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深入挖掘茶文化和越剧文化资源,嵊州成功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以下为摘录原文

image.png

  在茶园里品香茗,看传统产业“涅槃”腾飞,走向世界;走进“满江红”民情哨岗,融入和谐的邻里情,感受“民情日记城市篇”的生动实践;探访越剧发源地,循着袅袅越音,品读古韵新生……
  4月2日,由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的“循迹溯源·运河文化绍兴行”百名文化记者采访调研活动继续开展,来自全国的文化记者走进嵊州,漫步剡溪江畔,寻找生动的“富乐”故事。
  作为闻名海内外的“世界著名茶乡”,嵊州的茶叶品质优、“明星”多。目前,全市龙井茶年产量达6000多吨,产品远销欧、亚、非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走出了一条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市场网络化的发展新路。
  走进位于嵊州市三江街道的厚土茶业有限公司,记者们探寻茶产业的发展脉络。“厚土茶业”从初创时期加工毛茶起步,到精制胚茶生产加工,已成为一家集各类绿茶生产、加工、出口于一体的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和省级农业科技企业,是全国珠茶和眉茶最主要的原料加工生产基地。
  在企业调研时,记者们饶有兴趣地品尝了新沏的眉茶,仔细了解了茶叶的来源、加工方法等。惊叹于小小茶叶在王羲之、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的品茶、谈诗、论道中穿越千年,如今更是乘风破浪,从山间地头飞向全球市场。
  “微苦中带一些甘甜,挺好喝。”安康日报《文化周末》执行主编陈曦说,抿上一口茶,能够品味到嵊州茶企的探索与创新,看见传统产业的无穷潜力。
image.png
  品完绿色的香茗,再来感受红色的根脉。来到三江街道江南社区的“满江红”民情哨岗,记者们被一本小小的“民情日记”所折服。访民舍、记民情、想民心、议民事、解民难、帮民富,起源于嵊州的“民情日记” 常写常新,成为坚持走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如今,“民情日记”从乡村走向城市,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在江南未来社区邻里中心,“邻舍+”志愿者们正在开展书画交流、手工教学等志愿活动,时尚的邻里中心洋溢着欢声笑语。如今,这里已成为承载社区文化的“心灵驿站”,也是一个贴心的民情疏解中心,社区居民碰上什么急事、难事,都能在这里找到社区干部,得到有效的回应。
  “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嵊州人民的满满幸福感。”看着身边和记者们欢快互动的研学少年,人民日报《新闻战线》编辑部主任陈利云说,这种综合性的社区文化平台,非常值得借鉴,多样化的功能区块,让少年和老人都能找到归属,在融洽的氛围里进一步增进邻里感情,建设和谐社区。这也是对基层治理模式的积极探索。
image.png
image.png
  产业兴旺,助嵊州“富起来”,而以越剧为最的剡溪蕴秀,令嵊州百姓精神富足,赏戏听曲“乐起来”。
  在女子越剧发源地——甘霖镇施家岙村,一幅跨越百年的文化画卷缓缓铺开。记者们来到越剧博物馆新馆,步入嵊州与越剧的故事,沉浸于越剧从一个江南小剧种出发,一路打拼、创新探索的“出圈”之路。
  越剧博物馆于1990年开馆,珍藏着3万多件越剧文物和史料,是中国首家专业戏曲博物馆。而越剧博物馆新馆在去年落成开放,其中设有越剧厅、历史厅、越剧艺术体验中心、文化驿站等,将越剧从诞生到风靡上海、百花吐艳的成长史娓娓道来。记者们一边听着婉转的越剧腔调,了解越剧的“黄金时代”,一边调研越剧的时代新生,并围绕越剧如何更年轻等话题开展“头脑风暴”。
image.png
  在越剧发源地甘霖镇东王村,人人都能哼唱几句经典。为了擦亮越剧“金名片”,村里筹资建起搭配古典园林的水上戏台,修缮了香火堂,进一步丰富越剧展陈,还办起民宿、农家乐,村居环境和人文风貌焕然一新,吸引了许多戏迷和游客前往“打卡”。如今,台上细腻婉转的越剧不绝于耳,台下记者们热情满满,在旧戏服前驻足拍摄,在纪念塑像前聆听越剧人的求索之旅,细品越剧文化的独特魅力。
  “平时也喜欢各种戏曲,今天来到越剧发源地探访,真心不错。”云南日报高级记者、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秘书长杜京说,东王村不仅文化底蕴深厚,乡村美景也引人向往。“如何用好现有的文化IP和资源,做大做强文旅产业,更好地吸引年轻人,是值得思考的课题。”陈利云说,在走访中,也看到了本土品牌和文化IP的崛起和飞速发展。
  当天最后一站,记者们来到嵊州越剧艺术学校。越剧名家辈出的嵊州,依然重视人才培养,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新生代”越剧演员,走向更高的舞台。嵊州越剧艺术学校是集越剧教育、研究、交流和展示于一体的一所公立中等艺术职业学校。前身是越剧之家,由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于1962年倡导筹建而成。
  该校素有“越剧艺术家的摇篮”“中国最美艺校”之美誉,办学60多年来,已先后向全国200多个专业文艺团体输送了2000多名优秀演员、演奏员,培养了艺坛明星白雪、李玲玉和“梅花奖”演员黄美菊、徐铭、蔡浙飞等优秀演员30多人。
image.png
  “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校园一隅,几名学生身着练功服,正在亭子里练唱,温州日报原副总编辑、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瞿冬生感叹,优秀的越剧演员培养不容易,而如何在传承精华的同时,进一步优化表演形式,在更多年轻人心中种下戏曲的种子,也更需要新一代越剧人不断探索和深思。

  在校园里穿行,记者们频频停下脚步,采访老师和学生,在练功房里感受唱念做打、一颦一蹙的认真,路过半敞着窗户的声乐房,沉浸于琴笛声中,似乎正见证“新星”的萌芽。

来源:行走在千年剡溪唐诗路,探古韵新生寻“富乐”故事

嵊州生活网友情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标注作者及出处有误、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

image.png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